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8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12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3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铁粉腐蚀法对石油酸的腐蚀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酸腐蚀受温度、反应时间、铁粉用量的影响较大,最严重的腐蚀发生在280-320℃;腐蚀时间越长、加入铁粉越多,腐蚀则越严重。该法可以模拟石油加工过程中装置不同部位的温度进行腐蚀试验,其结果对于特定部位材质的选择、腐蚀速率的预测以及相应防腐措施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2.
催化裂化多产丙烯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催化裂化多产丙烯工艺及催化剂的技术进展,分析对比了各种技术的丙烯收率、关键催化剂的作用效果以及择型分子筛的改性技术。结果表明,深度催化裂化工艺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多产丙烯工艺技术。还提出了今后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新型催化裂化多产丙烯催化剂的研发方面。  相似文献   
93.
原油中环烷酸腐蚀预测方法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国内外有关环烷酸腐蚀预测方法的文献报道进行分析得出 :原油的总酸值和硫含量无法准确预测环烷酸腐蚀 ;以环烷酸腐蚀介质中的高压釜失重实验为基础的金属挂片法可提供与环烷酸腐蚀最为直接的参考数据 ,其中腐蚀速率与金属挂片单位面积上失重量的比值 (环烷酸腐蚀指数法 )是目前最好的预测方法 ;其次是与流体流速有关的壁剪切应力比较法  相似文献   
94.
原油特性与工艺路线相匹配是炼油厂最大化生产大宗石油化工原料的重要途径。针对典型原油加工路线,就适宜于生产大宗石油化工原料的世界主要油区原油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采用<350 ℃馏分收率和链烷烃含量2种性能比较原油直接裂解性能时,中东地区原油是生产乙烯的较理想原料。构建由链烷烃、一环环烷烃和一环芳烃组成的裂化指数,对减压馏分油的催化裂解性能进行比较,发现来自北非、亚太等地区的原油是生产丙烯同时兼顾芳烃的较好原料。针对以加氢裂化为核心工艺的多产芳烃加工路线,以残炭和金属含量对渣油加氢工艺进行优选,表明南美地区渣油需采用浆态床加氢工艺加工,中东地区渣油采用沸腾床加氢工艺加工较好,亚太、非洲地区渣油可采用固定床加氢工艺加工。  相似文献   
95.
高酸原油直接催化脱酸裂化成套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和量子化学理论研究了各种石油酸中原子的电荷分布、键级和在不同催化材料上的反应行为,发现羧基可从石油酸分子中脱除生成无腐蚀性的CO2和烃类化合物,尤其在酸性裂化催化剂作用下脱羧基速率更快、更彻底。开发了高酸原油经脱盐脱水后直接进入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与高温新型催化剂接触,瞬间汽化,同时实现脱酸和裂化反应,生成高价值石油产品的新工艺。工业应用结果:催化脱酸率大于99%,汽油、柴油可直接作为产品的调合组分,在平衡催化剂上金属污染总量达40 620 μg/g(其中镍为24 000 μg/g)时,总轻油收率比常规加工技术提高1.36百分点,能耗(相对于原油)降低271.7 MJ/t,对工业应用装置没有特殊防腐要求。为炼油企业扩大原油资源选择范围、降本增效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6.
红外光谱方法快速预测原油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80余种典型的原油,采用衰减全反射测量方式结合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建立红外光谱测定原油密度的校正模型。校正结果显示,交互验证标准偏差为0.005 1 g/cm3,预测标准偏差为0.004 4 g/cm3,均接近于标准方法的误差要求。与U形振动管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测量速度快速、操作简便等优点,其结果满足快速分析和过程控制分析的需要,在一定场合可以替代U形振动管法用于原油密度的快速预测。  相似文献   
97.
为了快速准确测量原油的密度、酸值、硫含量等重要性质,采用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定量校正算法建立校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PLS)建模预测原油密度、酸值和硫含量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085 g/cm3、031 mgKOH/g和035%,预测的重复性与再现性等同或优于标准方法,具有测量快速、操作简单、无需预处理、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8.
残炭值(w(MCR))关系着渣油的生焦倾向,是评定油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除了直接测定,渣油的 残炭值也可以与氢/碳比(n(H)/n(C))等参数关联,这种定量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渣油转化为残炭的 内在规律。利用多元回归得到了氢/碳比,硫、氮杂原子含量以及四组分含量与残炭值的定量关系。结 果表明,元素含量和残炭值定量关系的适用油样范围更加广泛,不仅适用于各种直馏常压渣油和减压渣 油,而且对加氢后的常压渣油也同样适用;氮元素的含量对残炭值的影响远高于硫元素的含量;四组分 与残炭值的定量关系很好地揭示了各组分对残炭值的贡献大小。  相似文献   
99.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和硫化学发光检测器研究建立了柴油馏分中的硫化物类型表征方法。根据标准物质两维保留值、全二维的正交分离特性以及柴油中硫化物分离富集的全二维质谱鉴定结果对柴油中的硫化物进行定性。考察了硫化学发光检测器的等摩尔响应特点以及线性响应范围,采用单点外标以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为标准物建立柴油中硫化物族的定量方法。此方法可按不同碳数给出柴油馏分中的硫醇硫醚类、苯并噻吩类和二苯并噻吩类等化合物分布信息,并给出柴油加氢脱硫中一些重要硫化物的单体信息。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了大庆、胜利、辽河和塔河4种VGO的芳烃化合物类型和碳数分布,并对分离得到的芳烃组分进行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来考察其侧链形态和长度。结果表明,各VGO芳烃主要由Z值为-6~-40的分子组成,在15~50的碳数范围内呈单峰连续分布,不同类型芳烃化合物在各VGO中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芳烃分子的侧链形态主要是碳数小于25的正构烷基,异构烷基的量较少;大庆、胜利VGO芳烃分子中碳数大于9的长正构烷基较多,而塔河、辽河VGO芳烃分子中碳数小于9的短正构烷基较多。VGO中芳烃分子大多数以芳环上有多个正构烷基的形态存在,少量为单取代或有异构取代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