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48篇
化学工业   157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2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08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1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2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1.
以芬顿试剂为引发剂,阳离子淀粉为主链,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DM)为单体,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在阳离子淀粉分子上接枝苯丙共聚单体,合成出一种无皂苯丙乳液表面施胶剂,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粒径分析仪、静态接触角和扫描电镜(SEM)对乳液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m(单体总量):m(淀粉)=2:1,m(H2O2)=2.6%,m(St)/m(BA)=2.5,m(HEA)=0.3%,m(DM)=1.2%,表面施胶剂用量为0.4%时,施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2.
为了了解化妆品卫生质量,按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第四部分对123件化妆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同时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菌,对此检测方法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结果显示抽验的化妆品卫生质量较好,合格率为100%。但采用常规方法,有48%的化妆品阳性对照大肠埃希菌未生长,有33%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生长,即使把培养基的量增大至500 mL,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未生长率依然有10%和5%,因此应该对化妆品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  相似文献   
83.
一种新型水煤浆聚羧酸分散剂大单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一种优化的聚羧酸系分散剂大单体生产工艺,以衣康酸、聚乙二醇为原料,考察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对活性大单体酯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较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为对甲苯磺酸,n(衣康酸)∶n(聚乙二醇)=1∶1.5,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5 h。表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有较好的表面活性,在25℃下c,mc为5.01 mmol/L,在cmc时的γ=47.1 mN/m,Krafft点<0℃。  相似文献   
84.
以丙烯腈改性淀粉为分散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在淀粉分子链上接枝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DM)和丙烯酰胺(AM)等共聚单体,合成出一种新型的阳离子型淀粉接枝苯丙乳液施胶剂。探讨了K2S2O8/NaHSO3氧化还原型引发剂、共聚单体等对施胶剂施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DM)=2%、w(AM)=0.3%、m(改性淀粉)∶m(单体)=1.0∶1.5、m(St)∶m(BA)=2.3∶1.0、引发剂中m(K2S2O8)∶m(NaHSO3)=1.0∶1.0且氧化剂w(K2S2O8)=0.10%时,施胶剂的施胶效果最佳,并且优于传统苯丙乳液施胶剂。  相似文献   
85.
采用一步合成法,以4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即侧链长度不同)烯丙基聚乙二醇(APEG)、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在引发剂过硫酸钾(K2S2O8)作用下直接聚合得到一系列烯丙基聚乙二醇聚醚聚羧酸盐分散剂。通过红外光谱及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探讨了不同侧链长度的烯丙基聚乙二醇聚醚聚羧酸盐分散剂对彬长煤成浆性能及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分散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为总单体质量的4%,烯丙基聚乙二醇和甲基丙烯酸物质的量比1∶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 h,得出侧链长度为27的烯丙基聚乙二醇聚醚聚羧酸盐分散剂对彬长煤具有更好的分散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6.
利用热物理模拟机Gleeble1500进行多组圆柱试样的热物理模拟压缩试验,试验温度为250~450℃,应变速率为0.01~10 s-1.结果表明,7075铝合金热压缩温度在300、350、400和450℃时流变行为呈近稳态,而在250℃时呈非稳态.应用多元线性同归方法分析计算了7075合金唯象本构模型所需的一组系数及热变形的激活能.获得了能够较精确表示7075合金材料的流动应力与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变之间关系的唯象本构模型,为塑性成形模拟提供了所需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87.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利用水分散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研究了其微观相结构、分散介质、DMC单体用量等因素对聚合体系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的分散相呈球形存在于分散介质中,分散相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连续相为聚乙二醇(PEG)或聚氧化乙烯(PEO)。聚合过程中体系黏度随反应时间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少,体系稳定性随着连续相用量增多而增大,DMC用量对稳定性的影响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8.
采用分散聚合法,以苯乙烯为单体,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DM)为交联剂,制备了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St/BDM)。研究了分散聚合反应中单体(St)、引发剂(AIBN)、分散剂(PVP)、交联剂(BDM)用量对微球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合成了平均粒径为3.03μm(ε=0.05)的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热稳定性分析和耐溶剂性实验结果表明,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DM)交联的聚苯乙烯微球热稳定性和耐溶剂性能比线性的聚苯乙烯微球有了很大的提高。当失重5%时,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由交联前的306℃上升到交联后的328℃。  相似文献   
89.
研究了乙烯基吡咯烷酮在水、乙醇、异丙醇、苯溶剂中,以偶氮二异丁腈、氧-过氧化氢为引发剂进行的自由基聚合,考察了不同引发剂、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单体和溶剂比对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造纸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光华  杨建洲 《精细化工》2001,18(4):192-195
介绍了由表面活性剂制备造纸助剂的功能、作用以及目前国内外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最后提出了国内应重点开发的几类造纸工业用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