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19篇
综合类   17篇
化学工业   30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5篇
建筑科学   22篇
矿业工程   29篇
轻工业   38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2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81.
结合宝钢高炉中修开炉实践,对高炉中修开炉关键技术如开炉料结构、上下部操作制度、加风节奏的把控、炉缸的加热,以及第一炉渣铁的排放等进行了总结。认为高炉开炉采用开放中心的布料制度能够快速形成中心气流,有利于炉况的稳定顺行;根据炉料化学反应的进程,加风节奏建议按照四个阶段进行控制;开炉第一炉铁水温度比新开高炉要低,不必追求第一炉铁水1500℃以上的高温;出好第一炉铁非常关键,采用预埋氧枪的方式有利于渣铁的排放,按照体积置换计算实际装入的料批数作为开铁口时机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282.
采用多模式微波谐振法,开展了定压气体折射率基准测温系统中谐振腔材料电解精炼韧铜(Cu-ETP)线性热膨胀系数的高精度原位实验测量及其不确定度分析研究,温度范围为4.3~299 K。针对不同的温度区间,采用了降温法(5~299 K)和控温法(4.3~26 K)两种实验测量方案,通过降温法测得的线性热膨胀系数标准不确定度优于2.2×10?7 K?1,其中,重复性是其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通过控温法测得的线性热膨胀系数标准不确定度优于2.9×10?9 K?1,微波模式一致性和重复性是其测量不确定度的两大主要来源。由于控温稳定性高、微波测量噪声低,控温法所获得的线性热膨胀系数结果更为精确。最后,按照温区范围进一步发展了该系统内Cu-ETP材料线性热膨胀系数的计算方程,实现了实验数据与温度的高精度关联。   相似文献   
283.
利用大型煤自燃试验台对灵新煤矿16号煤层煤样在常温170℃范围内的氧化特性和指标气体参数规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煤温以26 d和37 d为界呈现出不同的升温速率;期间CO、CO2为煤氧反应的主要产物,其余指标气体陆续由煤体氧化与分解产生且浓度较低;随着煤温的不断升高,实验炉内最高温度点的位置主要沿中轴线变化,并逐渐向进风口下移。此外,对于指标气体的讨论结果表明,炉内O2浓度沿气流方向从进口侧开始逐渐降低,而CO和CO2浓度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现场煤自燃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84.
将计算机语言与传统工艺流程图的绘制规则相结合,借助数据库录入系统实现流程图的计算机生成,同时可对生成的流程图进行在线编辑配置。详细介绍选矿工艺流程图计算机生成技术,尤其是选矿工艺流程图布局方法的计算机语言实现。展示选矿工艺流程图计算机生成技术在流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85.
为研究大倾角煤层开采的地表沉陷及岩层运移特征、保护地表建构筑物,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基于Konthe时间函数的动态预计和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地表沉陷软件计算等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大倾角煤层开采时受非均布载荷作用,垮落岩层绕下铰接点回转,造成上山边界处地表下沉较大而下山边界处地表下沉较小。动态预计和地表下沉软件预测结果表明,开采影响范围内的西土山中心小学和高层建筑的地表变形均处于Ⅰ级以内,影响轻微。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地表沉陷预计得出,工作面浅部地表下沉明显大于深部,而小学和高层建筑均处于深部边界对应的地表位置,这与数值计算结果相吻合,将大大减小工作面开采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6.
287.
雷达通信一体化(Dual-Functional Radar-Communication, DFRC)利用相同的硬件平台、频谱资源同时实现雷达感知和无线通信双功能,是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技术。针对动态超表面天线(Dynamic Metasurface Antenna, DMA)辅助的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研究了最优波束成形设计问题。最优波束成形设计是一个非凸优化问题,很难直接求解。设计全数字天线架构下的最优波束,将动态超表面天线雷达波束设计转换为拟合最优编码矩阵问题。转换后的波束设计问题仍为非凸,为此将其分解为两个子问题交替最小化,其中两个子问题分别采用黎曼共轭梯度和半正定松弛算法求解。数值仿真表明,满足通信质量约束的情况下,动态超表面天线架构的DFRC雷达波束性能接近于无频谱共享时的纯雷达波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