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37篇
综合类   21篇
化学工业   13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35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16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雅中特高压直流及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接入江西电网后,电网特性发生根本性变化,暂态稳定约束成为江西电网运行及控制主要约束条件。深入研究交直流混联背景下江西电网暂态稳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基于PSASP程序建立江西电网220 kV以上交流系统及±800 kV分层直流模型,仿真分析了直流系统典型故障、直流近区交流系统典型故障及交流环网对电网暂态稳定的影响。提出了提升暂态稳定水平的控制策略及应对措施,为特高压入赣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2.
建立一个二维、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电解池两相流稳态模型,研究不同电压下电解池膜电极组件(MEA)中温度、液态水饱和度、膜态水分布以及温度、液态水饱和度和膜厚对质子交换膜电解池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忽略接触电阻,膜润湿性较好,高电压(2.0 V)下欧姆损失占比仍可达到34.7%;随着电压的增大,极化损失的主导部分由活化损失变为欧姆损失,且传质损失占总极化损失的比例最小;当电压较小时,膜水含量是质子交换膜(PEM)电导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当电压较大时,温度是PEM电导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升高温度、增加液态水饱和度及降低膜厚均能有效提高电解池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3.
在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过程中,建立井口是保证钻井作业安全和时效的关键。吸力桩建井作为一种新型建井模式是目前世界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吸力桩建井模式对提高深海建井技术创新和提升建井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吸力桩建井模式主要依靠负压作用来安装吸力桩,对土壤扰动小,能大幅度提高井口承载力,入泥深度相比传统建井模式大大减小;吸力桩还能够扩展容纳多个井口,结合井筒预斜设计可以克服软地层造斜难题。介绍了吸力桩建井的工艺流程,给出了吸力桩和井筒的设计方法,并利用南海某深水井场的土质参数设计了适用于该井场的吸力桩和井筒。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吸力桩建井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于该南海深水井场。研究表明,吸力桩建井模式为深海资源勘探开发建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4.
深水油气田采用井口吸力锚进行表层建井时,存在井口塌陷或地层过硬不能下入到位的风险。在分析井口吸力锚下入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安装效应的井口吸力锚承载力模型;针对二开固井最危险工况,推导了钻井过程中井口最大荷载计算公式;考虑桩基安全系数,建立了基于承载力的井口吸力锚下入深度模型。利用该下入深度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南海X井的井口吸力锚最小入泥深度为10.56 m。采用ABAQUS软件,以南海X井环境参数为基础,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计算了井口吸力桩的竖向承载力为8 593.22 kN;同等入泥深度理论计算承载力为8 063.59 kN,误差为6.16%,准确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极限承载力的井口吸力锚下入深度模型能够精准预测井口吸力锚的最小下入深度,提高水下井口下入安装和钻井阶段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5.
为钢框架结构提出一种可更换橡胶抗弯阻尼器,装配于钢梁的端部,不额外占用建筑空间。阻尼器包括橡胶段与保险丝段两部分,可在地震过程中提供分段自适应的被动耗能。首先阐明了此类阻尼器的作用机理,并对其提供了简要的抗震设计方法,并介绍了橡胶材料及橡胶段的动力试验;随后,对一典型钢框架结构进行算例分析,比较使用与未使用阻尼器两种情况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橡胶抗弯可更换耗能阻尼器可为钢框架结构提供有效系统阻尼,通过将耗能与破坏聚集于阻尼器的不同部位,使结构中其他构件基本维持在弹性阶段,从而有效降低或消除结构残余位移;同时,阻尼器中的保险丝段为可更换构件,可显著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震后可恢复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