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336篇
  免费   56814篇
  国内免费   38447篇
电工技术   44672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51759篇
化学工业   63362篇
金属工艺   34434篇
机械仪表   35487篇
建筑科学   39357篇
矿业工程   20668篇
能源动力   13589篇
轻工业   50301篇
水利工程   15879篇
石油天然气   19629篇
武器工业   7192篇
无线电   543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2560篇
冶金工业   20499篇
原子能技术   7852篇
自动化技术   74037篇
  2024年   2000篇
  2023年   7913篇
  2022年   18558篇
  2021年   24564篇
  2020年   17440篇
  2019年   12466篇
  2018年   13532篇
  2017年   15712篇
  2016年   13776篇
  2015年   22204篇
  2014年   28184篇
  2013年   33495篇
  2012年   41650篇
  2011年   43633篇
  2010年   40928篇
  2009年   38711篇
  2008年   39974篇
  2007年   38547篇
  2006年   33624篇
  2005年   27300篇
  2004年   19238篇
  2003年   13487篇
  2002年   12526篇
  2001年   11132篇
  2000年   8984篇
  1999年   4569篇
  1998年   2070篇
  1997年   1669篇
  1996年   1543篇
  1995年   1264篇
  1994年   1018篇
  1993年   712篇
  1992年   596篇
  1991年   434篇
  1990年   380篇
  1989年   343篇
  1988年   226篇
  1987年   163篇
  1986年   140篇
  1985年   71篇
  1984年   69篇
  1983年   59篇
  1982年   70篇
  1981年   99篇
  1980年   138篇
  1979年   86篇
  1978年   11篇
  1976年   11篇
  1959年   77篇
  1951年   8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从检验要求、机构设计及夹紧力分析等方面,阐述了高压软管耐压与气密性能试验台的设计过程,为了保证在多种通径软管接头的情况下,试验时不发生泄漏现象,在夹具的夹紧端面采用多圈同心圆矩形沟槽密封,以压入式液压自动夹紧方式取代手动法兰连接方式,并对液压夹紧力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在软管最大通径100mm时,所需液压夹紧力最大,液压缸所需提供的最小工作压力约为13.4MPa。试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法兰连接方式相比,在规定试验压力下,该试验台装置无泄漏现象,自动化程度高,软管平均检验效率提高约49.4%。  相似文献   
82.
采用动态平衡法,在293.15~332.80 K、常压下,测定了双季戊四醇(DPE)在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三种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结果表明:DPE在不同质量分数的水+(甲醇、乙醇、异丙醇)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随体系温度升高而增大;同一温度下,其在所选取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度随着甲醇、乙醇或异丙醇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λh方程、两参数方程与Apelblat方程均能够对所测定的溶解度数据进行较好的关联;通过修正的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到DPE在所选取溶剂体系中Δsol H 0、Δsol S 0和Δsol G 0均大于零,表明DPE在所选取溶剂体系中的溶解过程为吸热、熵增的非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83.
在内外层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联立方程思想将主塔、侧线汽提塔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建模,并针对复杂炼油塔的特点对算法提出了改进。首先,由于传统内外层法简化的K值模型对组成的变化不敏感,在处理带有石油的体系时,容易出现迭代次数较多,甚至部分塔板温度更新异常的问题,因此采用了汽相分数加和式推导了简化的K值模型加权因子。其次,借鉴流量加和法思想,规定侧线汽提塔的塔底产品流量作为设计变量,增强了算法收敛的稳定性。为验证改进后算法的有效性,采用不同的算法对实际的常压塔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算法适合应用于复杂炼油塔的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84.
在薄层复合膜(thin-film composite membrane, TFC膜)中引入无机纳米颗粒,形成薄层纳米复合膜(thin-film nanocomposite membrane, TFN膜),近几年作为反渗透膜开始应用于水处理研究。但是无机纳米颗粒在TFC膜中的性能的不稳定性和膜的机械强度等变成了突出问题。合成制备了粒径约为110 nm修饰羧基的介孔氧化硅球状纳米颗粒(MSN—COOH),并将其成功地化学键合在TFC膜的表面功能层交联网络中。与TFC膜相比,键合有MSN—COOH的TFN膜,水通量提高了56.2%,保持高脱盐率;由于单分散介孔纳米颗粒表面亲水官能团的引入,使膜表面的亲水性有很大程度提高,单分散介孔纳米颗粒在基体中的有序排列,使膜表面粗糙度降低,提高了膜的抗污染能力。与普通TFN膜相比较,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柔韧性,可以在长时间高压过滤操作下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85.
以模内装饰技术(IMD)测试平板为研究对象,利用仿真和实验方法分析薄膜滞热的影响因素及薄膜滞热对成型工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薄膜滞热使动模侧模具温度场变化滞后于定模侧温度场,且在实验条件下达到8.6 ℃的最大温度差;薄膜滞热随着模具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熔体温度和薄膜厚度增加而升高;薄膜影响熔体的充模与冷却,造成产品冷却不均的现象;薄膜滞热导致产品翘曲变形增加。  相似文献   
86.
为探讨喷油方式对齿面温度的影响,以斜齿轮为研究对象,通过CFD仿真和试验研究不同喷油方式对斜齿轮齿面温度的影响。针对斜齿轮喷油润滑过程的特点,分析其齿面摩擦生热量,简化轮齿喷油润滑计算模型,并基于CFX进行齿面对流换热仿真研究,得到了不同喷油方式下的齿面温度;基于功率开放式斜齿轮试验平台,对不同喷油方式下的齿面温度进行了试验测量,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速重载斜齿轮传动系统中,啮出侧喷油润滑的方式比啮入侧喷油润滑方式的冷却降温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87.
Malondialdehyde (MDA) was selected to represent a secondary by-product of lipid peroxidation during rice ageing.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DA modification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prote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MDA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rice protein carbonyl and disulphide groups increased, but sulphydryl content decreased. The blue shift of maximum fluorescence peak, the decrease of rice protein intrinsic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the reduction of surface hydrophobicity indicated the formation of protein aggregates caused by MDA oxidative modification. The results of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MDA modification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soluble protein aggregates, and the decrease of rice protein solubility indicated that insoluble protein aggregates were formed. Results of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showed that MDA modification contributed to rice protein aggregation via non-disulphide covalent bo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ce protein gradually aggregated with increasing MDA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88.
溶液浓差能驱动的逆电渗析反应器制氢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品位热能制氢技术首先是将热能转换为溶液浓差能,然后通过逆电渗析(RED)反应器将溶液浓差能转换成氢能。为了验证RED反应器能将溶液浓差能转换为氢能,探索关键运行参数变化对能量转换过程的影响。设计了一个由40个膜对所构成的RED反应器,以NaCl水溶液为工作溶液,NaOH水溶液为电极液的制氢系统。通过改变浓/稀溶液入口浓度,溶液过膜流速以及输出电流来考察对RED反应器产氢率、制氢效率和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浓/稀溶液入口浓度,过膜流速变化均会影响RED反应器的输出电流。在外电路短接条件下,输出电流越大,反应器产氢率和制氢效率越高,但能量转换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89.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经过4个阶段的培养,快速富集好氧氨氧化细菌(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并考察不同低碳氮比对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TN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对应C/N=0、1和2时,反应器出水NH4^+-N和TN去除率分别为99.59%、99.5%、98.47%和93.75%、97.22%、98.11%。说明少量COD的存在,可实现同步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90.
分别以海藻酸钠和色氨酸为碳源和氮源,采用固相法一步合成出了量子产率为47.9%的氮掺杂荧光碳纳米颗粒(N-CNPs)。根据铜离子存在的条件下,N-CNPs荧光强度的恢复情况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建立基于N-CNPs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新方法。优化了溶液pH及反应时间等条件。在pH 6.0、铜离子浓度30μmol/L条件下,谷胱甘肽在0.2~45μmol/L浓度范围内与N-CNPs荧光恢复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 nmol/L。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可用于实际样品中谷胱甘肽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