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9篇
  免费   1012篇
  国内免费   709篇
电工技术   742篇
综合类   1049篇
化学工业   1175篇
金属工艺   564篇
机械仪表   675篇
建筑科学   741篇
矿业工程   406篇
能源动力   245篇
轻工业   993篇
水利工程   358篇
石油天然气   315篇
武器工业   186篇
无线电   907篇
一般工业技术   688篇
冶金工业   317篇
原子能技术   166篇
自动化技术   1163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467篇
  2020年   319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42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551篇
  2013年   696篇
  2012年   807篇
  2011年   840篇
  2010年   819篇
  2009年   694篇
  2008年   703篇
  2007年   701篇
  2006年   559篇
  2005年   434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宽淬透性带和大尺寸TiN析出物严重危害20CrMnTi齿轮钢的产品质量,其控制的关键基础是掌握连铸过程中凝固组织演变行为机理。传统高温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HT-CSLM)原位观察研究通常将糊状区冷却速率设定为固定值,这不能有效反映连铸凝固过程中冷却速率的变化。为此,以国内某钢厂20CrMnTi 160 mm×160 mm小方坯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二维切片凝固传热计算,确定内弧表面下方20、40、60 mm位置处糊状区的热历程、瞬态与平均冷却速率,进而设计HT-CSLM试验升温与降温方案。然后,开展这些位置处糊状区瞬态与平均冷却速率条件下HT-CSLM试验,研究揭示不同冷却条件下20CrMnTi的凝固过程、δ晶粒生长动力学和包晶相变机制。最后,通过电子探针分析(EPMA),考察冷却条件对凝固组织尺寸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凝固潜热的补偿,内弧皮下20、40、60 mm位置处初始凝固阶段冷却速率较小,凝固中后期逐渐增大,且越深入方坯内部越显著。这些位置处的平均冷却速率分别为102.81、44.63和34.93 ℃/min。δ晶粒率先从钢液中析出,其平均生长速率随着冷却速率的提升而增大。在瞬态冷却速率条件下,随着凝固的进行,瞬时生长速率呈增大的趋势,但是在平均冷却速率条件下瞬时生长速率则略微降低。这是因为在瞬态冷却速率条件下,糊状区冷却速率由慢至快,不断补偿了凝固潜热,同时初始形核数量少,生长空间大,溶质过冷度的影响相对较弱。当熔体温度降低至包晶相变临界温度时,δ晶粒快速转变为γ晶粒,即发生块状转变,导致固相率迅速增加,且伴随有部分γ晶粒快速聚合。整体上讲,包晶相变临界温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而降低,但是也受溶质初始含量的影响。此后,剩余液相向γ相转变,直至完全凝固。晶粒半径随着冷却速率的提升而减小,且在平均冷却速率条件下比瞬态冷却速率条件更小,这取决于初始凝固阶段的形核数量。  相似文献   
62.
摘 要: 通过金属摆锤冲击和显微硬度试验,采用OM、SEM、TEM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调质工艺对700L汽车大梁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粒状贝氏体(GB)组织有所减少,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BF)数量逐渐变多,板条宽度增加,铁素体基体及边界上的白色析出物数量增多;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块状铁素体有所长大,马奥岛组织和残余奥氏体分解现象明显,且出现了数量较少的等轴状铁素体,回火析出物数量增多,回火温度超过600 ℃后粒子出现粗化长大现象。低温冲击功在不同淬火与回火条件下均表现为上下波动的状态,这主要与第二相粒子及基体组织规律性的变化有关;试验钢在经600 ℃回火后具有最佳低温冲击韧性,其主要原因是钢基体中存在数量较多的具有高密度位错的贝氏体铁素体(BF)与尺寸合适、分布均匀的第二相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从电镀理论分析入手,确定了影响沉积速率的因素,指出了常用的改进措施,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套新的电沉积金刚石工具的工艺,该工艺通过提高镀液中主盐的浓度,不仅加快了电沉积的速率,而且改善了电镀层的质量。  相似文献   
64.
ZA27合金摩擦磨损试验的磨损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铸造锌基高铝合金ZA2 7的摩擦磨损特性。发现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磨损试验后 ,ZA2 7试样的磨损量经常为负值 ,即出现增重。其原因是在润滑磨损条件下 ,ZA2 7具有很强的吸附、贮存润滑油的能力。对磨损后的ZA2 7试样进行 2 2 0℃× 3h加热 ,可以使吸附在合金中的润滑油燃烧、挥发 ,从而可以准确地测出磨损后的质量 ,得到实际磨损量  相似文献   
65.
高碳当量薄壁灰铸铁纺机铸件的孕育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a、Ca、Si、稀土、石墨、Al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孕育剂对高碳当量(CE=4.3%~4.4%)薄壁灰铸铁件进行孕育处理,研究了复合孕育处理对薄壁铸件的白口倾向、石墨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用的FeSi75孕育剂相比,复合孕育剂对降低薄壁铸件的白口倾向、改善石墨形态及力学性能等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当复合孕育剂的加入量w为0.35%时效果最佳,消除了薄壁灰铸件的白口现象,且薄壁和厚壁部分的A型石墨形态均匀、细小,抗拉强度提高近10%.  相似文献   
66.
高性能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细化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综述了新一代高性能(屈服强度500~700 MPa级)贝氏体钢系列组织控制与形成超细组织的物理冶金原理及工艺技术的发展情况,系统论述了Mn-Mo-Nb-B低碳微合金钢的组织特性、形成温度区间,阐明了中温转变组织超细化的基本理论思路及弛豫-析出-控制相变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了组织控制与超细化技术在提高低碳微合金钢性能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7.
分析了解化公司氨吸收混合制冷装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了改造措施 ,并对改造前后的指标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8.
为建立一种描述等幅周期荷载下软岩应变特性的本构模型,将Bingham模型中的常值黏壶元件替换成与循环次数相关的变系数黏壶元件,常值弹性元件替换为随周期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大而衰减的非定值弹性元件,即可得到反映周期荷载下软岩各种应变规律的Bingham本构模型。当循环荷载应力上限值σmax大于岩石的临界强度σs时,模型为可反映软岩3个应变阶段的改进4参数Bingam模型;反之则为反映软岩前两个应变阶段的非常值2参数Hook模型。将周期荷载分解为一个定值荷载和一个平均应力值为零的周期荷载,基于流变力学理论给出了定值荷载作用下基于该模型的本构方程式,再根据黏弹性力学理论,给出了平均应力值为零的周期荷载下基于该模型的本构方程式,最后将已获得的本构方程式叠加即得到周期荷载下软岩本构方程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本构方程式可较好描述周期荷载下不同软岩各类应变特征,对各类软岩的应变曲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868以上,且同一种岩石模型中弹性元件系数初始值随周期荷载的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减小,岩石加速应变速率参数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9.
卜欣立  王玉环  尚平 《河北化工》2007,30(11):46-47
利用新型的板式超滤系统对高黏度头孢菌素C发酵液进行了澄清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与现有系统的运行数据对比,该系统基本解决了目前国内头孢菌素C发酵液超滤提纯中存在的主要过滤问题.  相似文献   
70.
以两个国外电极沥青粘结剂产品为参考样,选用典型国产原料以热化学改质法和调和法制备出工业分析指标与参考样处于同一水平的两组煤沥青粘结剂试样;对各组粘结剂试样和相应的参考样的元素组成、流变学性质、热动态行为、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以及各评价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就引入与其应用性能直接相关的评价因子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