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0篇
  免费   455篇
  国内免费   272篇
电工技术   282篇
综合类   434篇
化学工业   978篇
金属工艺   310篇
机械仪表   302篇
建筑科学   386篇
矿业工程   163篇
能源动力   210篇
轻工业   621篇
水利工程   89篇
石油天然气   336篇
武器工业   77篇
无线电   704篇
一般工业技术   650篇
冶金工业   304篇
原子能技术   43篇
自动化技术   70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456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337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91.
992.
在长输埋地管道的施工中, 由于地形复杂多变, 弯管被广泛应用于管路系统当中。因为弯管具有特殊的形状和结构形式, 所以弯管不但可以改变管道的轴线方向, 而且增加管线的柔性。但是, 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弯管往往是管路系统中应力集中的部位, 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引起塑性变形, 给管道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应用有限 元分析软件, 对埋地输油管道的特殊点处( 弯管) 的应力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 得到了埋地输油管道在管路穿越段局部承受径向压力载荷时弯管处 V o nM i s e s应力分布规律, 以及当载荷长度、 弯管角度和曲率半径对弯管所受应力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93.
牛龙龙  邓敏  阳勇福  黄蓓  陈碧 《硅酸盐通报》2015,34(10):2757-2763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测量了白云岩JFG、DHC、DHF和DHG中白云石晶粒的尺寸,采用X-射线衍射(QXRD)定量分析了白云岩中碱白云石反应(ADR)生成的水镁石含量,并依据RILEM AAR-2、CECS 48、RILEMAAR-5和NRAA&2检测了白云岩的膨胀性.结果表明,白云岩JFG、DHC、DHF和DHG中白云石中位径为13μm、14 μm、94 μm和81μm;随着养护时间的延长,养护在150℃、10% KOH溶液中的5~10 mm白云岩颗粒中的白云石反应程度逐渐增高,4d后,白云石晶粒尺寸越大,白云岩中去白云石反应程度越高;RILEM AAR-5混凝土微柱试件的膨胀大小依次为,细晶白云岩DHF>粉晶白云岩JFG及DHC>细晶白云岩DHG,白云岩中白云石晶粒尺寸与ADR膨胀性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可见白云石晶粒尺寸不是影响白云岩ADR膨胀性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994.
刘侠  高立国  陈碧 《硅酸盐通报》2015,34(10):2780-2785
本文以杏核壳作为吸附剂,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了其表面结构,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染料初始浓度、温度对吸附亚甲基蓝和中性红的影响,并对吸附等温过程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染料浓度为50 mg·L-1,吸附剂加入量为6g·L-1,自然pH值,吸附温度25℃,吸附时间为360 min的条件下,杏核壳对亚甲基蓝和中性红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其吸附率都超过90%.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更好地描述杏核壳对两种染料的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适合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中性红的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根据红外光谱图及扫描电镜图的分析,可以得出杏核壳对亚甲基蓝和中性红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和化学变化共同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5.
介质目标的太赫兹波近场散射特性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广义的Kirchhoff阻抗边界条件和物理光学法,对太赫兹频段介质体近场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介质体近场散射计算公式。针对在太赫兹频段由于波长较短引起的计算量大幅提升的问题,采用以面元为计算单位、以像素为遮挡判断单位的太赫兹频段介质体近场散射的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和时间。计算了圆柱体和鸭嘴形介质体在不同距离下的雷达散射截面,并且分析了电磁场与物体相互作用后,相位项在不同距离、不同频率下对介质体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屈小章  韩旭  毕仁贵  谭艳 《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4):1938-1943
为最大限度地减小叶轮质量,通过反求模型和网格密度精度的分析,对叶轮结构进行数值计算,并构造了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模型和Kriging近似模型,得到叶轮结构的采样空间和高精度的近似模型用来代替数值分析,提出了轨道轴流风机叶轮结构多目标遗传优化方法。采用该方法分析了主要技术参数对叶轮结构受力的灵敏性,并找出了对叶轮结构应力影响最大的参数。叶轮结构通过优化后,质量减小了31.7%,大大节省了材料的成本,最大应力值也由初始方案的21.5MPa变为16.5MPa,有效地提高了叶轮的力学性能。优化后通过滑环引电器和动静态应变测试系统对风机叶轮进行动静态试验,并设计了叶轮旋转机械的工艺工装和试验方案,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十分吻合,且动应力相对很小,因此,叶轮具有良好的力学和振动性能,在工程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7.
通过考察H2O2浓度和作用时间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条件;通过细胞活力及形态分析,测定牛毛水解物对H2O2致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H2O2浓度0.15 mmol/L、作用时间2 h为建立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理想条件;不同质量浓度的牛毛水解物 (10、20、40、60、80 mg/L)可有效抑制H2O2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使细胞活力达到58.79%、67.53%、76.89%、85.96%、87.58%,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氧化损伤的细胞,使其活力恢复至53.69%、57.18%、62.56%、65.68%、67.23%,还能有效地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98.
国外致密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借鉴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系统调研了国外致密油勘探与开发最新进展(尤其是最为活跃的北美地区),针对致密油资源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定义多样化、储量计算方法不适用、过于依赖新技术与政策等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结果表明:综合已有致密油及页岩油定义,结合致密油特征,从方便储量计算的角度,致密油定义可统一为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未纳入常规油田产层的低渗储层或地层深部致密岩石中(包括原地致密烃源岩,如泥页岩;与烃源岩互层或紧邻的致密储层,如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岩浆岩、致密 变质岩等),必须通过水平井或多级压裂等资金密集型开发技术才能实现经济采出的轻质石油聚集,进一步可分为2大类5个亚类;通过积极探索针对极低孔渗储层的物性测试技术和测井反演方法是建立致密油储层定量评价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储量评估时,借鉴基于开发动态的产量递减法对可采储量进行评价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做法,同时,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上限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成功的致密油开发更需要政府制定积极有效的扶持鼓励政策,从而保障致密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999.
针对复杂大型装备的单件生产模式产品规格繁多、结构复杂且个性化强、工艺变更频繁且难以标准化、工艺编制难度大、加工周期长、对资源能力依赖严重等特点,以及制造服务提供企业在订单阶段难以对客户需求与当前制造能力的匹配度进行正确、快速预判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零件特征的单件生产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能力模型。引入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直觉模糊集的特征工序矩阵与设备资源能力矩阵匹配算法,计算零件需求和资源的匹配度,实现订单阶段的用户需求和制造资源的快速匹配,最后通过企业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单件制造企业的订单评估质量,降低接单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00.
厌氧氨氧化(ANAMMOX)新型生物脱氮工艺能同时去除氨和亚硝酸盐,并且因其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倍增时间过长(11天),受影响的因素较多等特点使其难以工业化,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厌氧氨氧化工艺应用的研究现状,其单级系统具有投资少、占地小等优点,而两级系统则运行更灵活、稳定;剖析了其温室气体(N2O)排放特性,对厌氧氨氧化过程中可能的N2O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并就现有单级系统与两级系统N2O的排放数据进行归纳;讨论了厌氧氨氧化工艺运行的稳定性,就一些对该工艺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进行总结,如重金属、抗生素、酚类等有毒物质;最后对厌氧氨氧化工艺未来研究和应用动态进行了展望,预测该工艺今后在低温环境中的应用以及从单一的氨氮去除到多种污染物去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