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3篇
无线电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集中式光伏并网系统联络线的保护原理存在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识别相关性判别的并网联络线纵联保护方法。在分析并网联络线故障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差动电压导数与差动电流的相关系数,对并网联络线区内、外故障模型进行区分:当三相线路的相关系数都接近1时,判定为光伏发电并网联络线的区外故障,而当相关系数小于保护整定值时,判定为区内故障;当单相(或多相)的相关系数小于整定值时,则判定为单相(或多相)故障。建立了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保护方法不受控制暂态响应影响,具有较强的抗过渡电阻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现有经消弧线圈接地、经小电阻接地及消弧线圈与小电阻合一的配电网接地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以弧光过电压为判据,采用形态滤波器提取零序电压标幺值,以零序电压为基准适时投入消弧线圈和可控小电阻的自适应接地系统。同时对该接地系统下的保护配置进行完善,配置零序过流保护,可有效避免现有接地系统存在的问题。该自适应接地系统经过试验验证,可实现配电线路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自动熄弧消除故障,永久性接地故障保护动作跳闸隔离故障,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保证了设备安全。  相似文献   
3.
4.
针对微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以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微电网日前调度和储能优化的调度模型。首先,分别对传统发电机组和储能系统建立了确定性模型,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建立随机模型。然后,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的线性成本函数和传统发电机组的二次成本函数,并结合功率平衡和功率交换限制等约束条件建立了优化模型。通过不同成本函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和传统发电机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获得最优调度结果,同时实现储能电池的最优储能。  相似文献   
5.
田浩  刘军  杨敏 《电器工业》2024,(3):64-66+71
配网中故障指示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协助运行人员查找故障点、减轻一线运维人员劳动强度,还能避免因试拉查找接地点给用户造成停电损失。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行波故测”工作原理、功能以及待改进之处,相比于传统的指示器,它能够及时录波并且更加准确进行配网故障预警与定位,可大幅度减少故障查找时间,提升单相接地故障准确定位和快速处置能力及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7.
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的城市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应快速隔离故障.从现场排查、技术路线选择、小 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现场试验四个方面介绍了单相接地故障快速处置改造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规模新能源并入电网,将引起系统电压支撑能力下降,由此加重了系统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并产生了较高的弃风、弃光率。针对新能源电网的光热电站调度优化问题,提出了以区域电网断面送出极限、新能源机组消纳量及系统电压支撑能力为优化目标,并充分考虑丰大光大运行方式下其他新能源机组的影响因素,基于电力系统综合仿真程序(PSASP)建立了某省实际电网模型,并探讨在光热机组不同出力及接入位置组合下,新能源电网的暂态电压稳定性、断面输送极限和新能源机组消纳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首先,提出网格信息熵分析理念,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从资产规模、资产状态、经营效益等多维信息进行运维投入影响因素识别;其次引入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优选资产运维投入优化分配的输入变量;最后基于变量选取结果,结合信息熵理论进行投入分配权重计量及网格综合状态评价,构建运维投入优化分配模型。以某地区配电网网格化综合状态信息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在精准投入管控下,为配电网资产运维投入科学分析与合理决策提供理论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微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以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微电网日前调度和储能优化的调度模型。首先,分别对传统发电机组和储能系统建立了确定性模型,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建立随机模型。然后,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的线性成本函数和传统发电机组的二次成本函数,并结合功率平衡和功率交换限制等约束条件建立了优化模型。通过不同成本函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和传统发电机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获得最优调度结果,同时实现储能电池的最优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