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05篇
  免费   2030篇
  国内免费   2692篇
电工技术   756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800篇
化学工业   5326篇
金属工艺   880篇
机械仪表   1172篇
建筑科学   961篇
矿业工程   645篇
能源动力   470篇
轻工业   127篇
水利工程   104篇
石油天然气   18879篇
武器工业   36篇
无线电   638篇
一般工业技术   987篇
冶金工业   121篇
原子能技术   68篇
自动化技术   2056篇
  2024年   291篇
  2023年   1103篇
  2022年   1124篇
  2021年   1141篇
  2020年   1180篇
  2019年   1599篇
  2018年   1664篇
  2017年   1126篇
  2016年   1644篇
  2015年   1644篇
  2014年   2538篇
  2013年   2302篇
  2012年   2340篇
  2011年   2455篇
  2010年   2403篇
  2009年   2518篇
  2008年   2392篇
  2007年   2354篇
  2006年   2037篇
  2005年   108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1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总体勘探和认识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深层煤层气地质理论。通过解剖分析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和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深层"超饱和"煤层气井的试气/生产动态,估算原地游离气的含气量,分析了深层"超饱和"煤层气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①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储层中除吸附气外,还含有原地游离气,用常规试气方法可直接获得气流,煤层气的产出不明显依赖于排水降压;②埋藏超过一定深度,在煤阶和温度的综合作用下,煤的吸附能力将随埋深的继续增加而降低,煤层中吸附气的饱和度有增加的趋势,在达到吸附饱和后,出现原地游离气并形成"超饱和"煤层气,盆地深层具有"超饱和"煤层气形成的优势条件;③由于地温梯度和压力梯度的不同,不同盆地"超饱和"煤层气出现的临界深度不同,异常高压和异常高热流可以降低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形成的临界深度;④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开发具有大大缩短见气时间、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和累积产水量低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2.
23.
随钻扩眼工具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随钻扩眼技术优势的分析,研究了机械式、液压式和偏心式随钻扩眼工具执行机构和扩眼总成的机构原理,并介绍了国内所开展的相关研究。文章提出应加强现有工具的适应性和匹配性研究,发掘各类工具的优势。优化执行机构、扩眼总成和水力机构、重视底部钻具组合力学特性的分析是今后发展和完善随钻扩眼工具及技术的几个重要内容。实践表明,随钻扩眼技术在处理井下复杂情况、降低钻井综合成本、提高钻井速度、提高建井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随钻扩眼工具也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石油钻井配套工具。  相似文献   
24.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发育了断层和3种类型的裂缝.裂缝类型有区域构造缝、水平缝(包括层理缝与缝合线)和成岩缝,其中,区域构造缝主要呈北东向分布,在上古生界各层位均发育,缝合线在山2段中下部和太原组灰岩中都可见到,层理缝仅见于山西组山2段中下部,成岩缝仅见于石千峰组千5段.断层为逆断层,断穿了上古生界下部气藏的区域盖层和烃源岩.裂缝和断层分布对研究区重点勘探层位山2段、盒8段和千5段的天然气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伴生的层理缝和缝合线的分布控制了山2段天然气富集区;区域构造缝的分布促进了盒8段天然气的富集;而千5段天然气的富集则依赖于本区断穿上石盒子组的断层和区域构造缝的分布.图6表2参29  相似文献   
25.
动态评价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大型碳酸盐岩溶洞型油气藏,其储渗空间主要为大小不同的溶洞、裂缝带、溶蚀孔隙等组成,该油气藏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单纯用静态资料来认识这类油气藏是非常困难。文章提出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和信息进行该类型油气藏研究的新思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处理非线性相关参数预测方面的优势,并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试井成果,选用已知油井的产量、油嘴、油压、含水率、气油比、原油密度等6个开发动态参数作为样品输入数据,推导出影响油气藏开发的重要参数(地层系数)与生产信息的关系,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储层参数的结构模型。通过塔里木盆地塔河油气田实例研究,说明了利用动态信息评价油气藏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储层预测和非均质性分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一种新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在外形尺寸为4.5 cm×4.5 cm×30 cm、气测渗透率0.9~1.0μm2、变异系数为0.72的二维纵向非均质人造岩心上,模拟大庆油田油藏流体性质及温度条件,研究了高浓度聚合物(HPAM)驱注入时机、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段塞体积及段塞组合对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注入大分子量、高浓度聚合物,结合合理的注入方式,在化学剂成本与三元复合驱相当的情况下,采收率比水驱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接近或超过三元复合驱的水平。实验表明,采用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是一种较好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水泥浆失水规律的室内试验分析以厦对注水泥顶替过程中水泥浆失水桥堵套管与井眼间隙问题的研究,建立了顶替过程中滤失层不发生水泥浆失水而桥堵环形空间的临界失水量计算模型,提出了调配水泥浆失水性能和确定合理套管井眼间隙的具体方法,对注水泥现场施工和井身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
考察了双河油田双河联、江河联注入水堵塞地层的因素;膨胀性黏土,悬浮固体颗粒。细菌及悬浮污油。含膨胀性黏土的双河南、双河北及不含膨胀性黏土的双江岩心粉,在注入水中相对于地层水中的体积膨胀度分别为14.5%、11.1%及0.02%;注入100PV不含悬浮颗粒的等体积比地层水、注入水混合水使双河、双江岩心渗透率分别下降7%和4%、9%和7%。注入水中悬浮颗粒引起岩心渗透率下降,粒径越大、颗粒浓度越大、注入量越大,则渗透率越低。在粒径2.1μm或颗粒浓度3mg/L前后下降幅度变化较大。注入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引起岩心渗透率下降,含菌量越大则渗透率开始下降时的注水量越小,注入含菌50个/L的水100PV使岩心渗透率下降7%。岩心对注水合油量敏感,注入含油量20mg/L的水50PV使岩心渗透率下降20%。在岩心注水实验中渗透率下降最严重的是双河南岩心,其次是双河北岩心.江河岩心较轻,注入精细过滤水的双河北岩心渗透率下降大大减少.说明悬浮固体是造成注水堵塞的主要因素。为了解除双河油田注水井的堵塞,研制了含黏土稳定剂、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互溶剂的土酸液,与南阳油田使用的低伤害酸液一起,用于1口注水井的解堵,效果良好。图7表4参5。  相似文献   
29.
HEGF中CO井筒流动及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能气体压裂广泛的应用于低渗透油气田,可以有效清除近井地带由于钻井、射孔和各种措施造成的污染和堵塞,达到油气井增产、注水井增注的目的。但最近一些低渗透油气田却出现了频繁的CO气体中毒事件,给油田及员工带来巨大的损失。针对这一现象,运用现场数据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方法首次通过对CO气体流动、扩散等的综合研究,建立了CO井筒流动及大气扩散模型。同时,也考察了井筒压力、气油比、风速、气体泄放速率、大气稳定度等主要因素对CO气体扩散的影响。通过现场实例计算,证实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此项工作的完成为建立监控系统提供基础技术依据,同时对合理、有效的开发油气田以及煤层气的开发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0.
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增长趋势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储量发现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石油产量的增长也具有一定的起伏性,用一个周期的单旋回哈伯特模型难以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开发历程,结合新一轮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分别采用4个和3个哈伯特旋回拟合石油地质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预测结果显示,2005-2015年渤海湾盆地处于石油地质储量发现高峰期,2015年左右其石油产量达到高峰,之后处于下降趋势。实践证明,利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对具有“多峰”特征的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