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篇
化学工业   10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7篇
轻工业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叶藻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娟  林航  高炎  陈立根 《广东化工》2016,(14):18-20
以褐藻泡叶藻为原料,采用水提法提取泡叶藻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次数对泡叶藻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即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4 h,料液比为1∶25(g/m L),提取次数为2次。同时,初步研究了泡叶藻粗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泡叶藻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而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4)
为对辽宁省葫芦岛市养殖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全年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扩增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调查中共分离到7株嗜水气单胞菌(AP40301、AP40401、AP40402、AP40403、AP40501、AP40502和AP40503),且均含有气溶素基因(aer A);ERIC-PCR结果进一步显示,7株嗜水气单胞菌存在独立基因型,分别标记为Ⅰ和Ⅱ型,其中Ⅰ型分离株中有3株来自绥中,1株来自兴城,Ⅱ型分离株3株均来自兴城;人工感染试验显示,7株嗜水气单胞菌均具有强致病性,致病率为100%。本研究结果可为养殖大菱鲆的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瘤背石磺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以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瘤背石磺多糖提取工艺。对比三种脱蛋白方法(Sevage试剂法、酶法及酶-Sevage法),探究纯化瘤背石磺多糖的最佳脱蛋白条件。对瘤背石磺多糖进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单糖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等结构测定并考察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瘤背石磺多糖在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76 min,超声功率753 W条件下,得率最高,为10.19%;酶-Sevage法蛋白脱除率98.52%,多糖保留率96.50%,是三种脱蛋白中效果最好的方法。瘤背石磺多糖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和特征紫外谱线,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和岩藻糖组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34×106 Da。在浓度为50 μg/mL时,瘤背石磺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达81.9%,高于阿卡波糖。本研究为瘤背石磺多糖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卤醇脱卤酶重组湿菌体E. coli BL21(pET28a-HHDH)为催化剂,催化外消旋的1-氯-3-苯氧基-2-丙醇的动力学拆分可以获得光学纯的(R)-1-氯-3-苯氧基-2-丙醇。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卤醇脱卤酶催化合成光学纯(R)-1-氯-3-苯氧基-2-丙醇的影响因素,对反应pH、反应温度、菌体浓度、亲核试剂 N 3 - 浓度和底物浓度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卤醇脱卤酶催化合成(R)-1-氯-3-苯氧基-2-丙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7.0,反应温度为28℃,菌体浓度为22.5g/L,亲核试剂NaN3的浓度为50mmol/L,底物外消旋1-氯-3-苯氧基-2-丙醇的浓度为10mmol/L。在此工艺条件下,(R)-1-氯-3-苯氧基-2-丙醇的ee值和收率分别为100%和16.97%。  相似文献   
5.
以新型卤醇脱卤酶AbHHDH为催化剂,催化拆分外消旋2-溴-1-苯基乙醇生成光学纯的(S)-2-溴-1-苯基乙醇,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缓冲液pH值、缓冲液浓度、催化剂用量、底物浓度以及温度对催化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H_2PO_4-Na_2HPO_4缓冲液pH值为8.0、NaH_2PO_4-Na_2HPO_4缓冲液浓度为200 mmol·L~(-1)、催化剂用量为37.5 g·L~(-1)、底物浓度为20 mmol·L~(-1)、温度为28℃的最优工艺条件下反应15 min,(S)-2-溴-1-苯基乙醇的ee值为100%,收率为35.11%。  相似文献   
6.
以海蓬子种子为试验材料,发芽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确定因素水平,再以发芽率、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富集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探究关键酶活性变化对活性物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蓬子发芽富集的最优条件为:NaCl浓度为7.5 g/L,pH 8,GA3浓度为5 mg/L,温度为24℃;在最优条件下,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先升高后下降,促进了GABA的积累,在第5天GABA含量达到最大值310.26 mg/100 g,是未发芽种子的3.5倍;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inolyase,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innamicacid-4-hydroxylase,C4H)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4CL)活性先升高后下降,与黄酮类化合物变化趋势一致,在第5天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达到最大值31.76μg/mL,是未发芽种子的2.0倍。  相似文献   
7.
"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专业课程,我们通过引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方法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浅析目前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引入实践教学、完善教学手段、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构建一个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增加大麦若叶和西兰花的利用新途径,同时增加酸奶的保健价值,该研究中将以大麦若叶、西兰花、脱脂奶粉为主要原料,制作了大麦若叶西兰花酸奶。并且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对大麦若叶西兰花酸的工艺和配方进行优化,同时对不同工艺和配方下的酸奶的质构进行探究分析,最后还将对大麦若叶西兰花酸奶的抗氧化性和酸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麦若叶西兰花酸奶的最佳配方为:以复原乳为基准,大麦若叶汁15%,西兰花汁12%,蔗糖7%,发酵剂接种量为0.6%,发酵时间为6 h,明胶添加量为0.1%。最终产品保留了大麦若叶西兰花二者的营养成分,凝乳均匀,无乳清析出,淡淡的青麦味,酸甜合适,色泽饱满,酸奶的硬度为191.7 gf、胶着性为79.4 gf、黏聚性为0.39,同时抗氧化活性大大提高,酸度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啤酒糟中分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选择其中3株细菌发酵啤酒糟,并与常规发酵真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对比,以期获得对啤酒糟降解效果较好的细菌。结果表明,从啤酒糟中共分离得到6株细菌(编号为B1~B6),经鉴定,分别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梭状菌属(Clostridium sp.)、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3对啤酒糟的降解效果最好,且优于常规真菌,其发酵啤酒糟的蛋白质、总还原糖、阿魏酰低聚糖含量、木聚糖酶酶活、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均最高,分别为25.26%、3.92%、10.01 μmol/L、803.59 U及38.16 U。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
为了比较野生和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及不同规格间的免疫力差异,试验设置3个不同规格的养殖刺参组(体质量分别为30.00 g±9.83 g、70.00 g±7.83 g、110.00 g±10.68 g,记为30 g、70 g、110 g组),以及3个不同规格的野生刺参组(体质量分别为70.00 g±8.13 g、110.00 g±7.53 g、150.00 g±10.64 g,记为70 g、110 g、150 g组),通过比较不同组刺参体腔细胞密度、数量及免疫酶活性等方面的差异,系统地分析了体质量及生活环境与刺参免疫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养殖刺参还是野生刺参,不同规格刺参体腔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50 g组野生刺参的球形细胞密度显著高于70 g和110 g组(P<0.05);同种规格下,养殖刺参和野生刺参体腔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10 g体质量组养殖刺参和野生刺参球形细胞和淋巴细胞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体腔液免疫酶指标,同种类型不同规格刺参差异并不一致,无一定的规律性,但同种规格下,养殖刺参和野生刺参主要免疫酶活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不同生存环境不会影响刺参体腔细胞数量与体腔液免疫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刺参免疫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