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杏黄酮抑制脂质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银杏黄酮的有效活性形态,为银杏黄酮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将苷元型和糖苷型银杏黄酮分别添加到大豆油和鼠脑组织匀浆中,考察它们对高温下大豆油氧化的抑制效果和对由FeCl_2-H_2O_2诱导产生的丙二醛(MDA)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苷元型和糖苷型的黄酮均能有效地抑制脂质氧化,且在相同浓度下苷元型比糖苷型银杏黄酮有更强的抑制脂质氧化的能力(p0.05);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苷元型银杏黄酮有更好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综述乳中乳过氧化物酶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稳定性、酶活性、抑菌机理,以及热处理强度对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和分离提纯乳过氧化物酶工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牧臣  郑楠  王加启 《食品科学》2018,39(7):312-320
农作物(包括玉米、小麦等)在生长、收获和储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产毒真菌及其代谢毒物(霉菌毒 素)的污染;其加工形成的粮、油等食品及被污染饲料饲养所得的畜产品进入食物链后,易引发人类急、慢性中 毒。黄曲霉毒素B1是众多霉菌毒素中较常见且毒性较高的一种,过量摄入具有致癌、致畸形、免疫抑制等毒性效 应。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发生的来源及影响因素、黄曲霉毒素B1的分子结构与毒 性、致病机理、限量标准、风险评估及防控等方面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热加工可以有效杀灭生牛乳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但也会对牛乳成分产生影响。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乳清蛋白变性和凝集、乳糖异构化和降解、美拉德反应等理化反应会依次发生,这些反应中活性成分(例如碱性磷酸酶和乳清蛋白)的减少或反应产物的生成(例如乳果糖和糠氨酸)都可作为热加工强度的标识。本文对牛乳的热加工条件、牛乳在受热情况出现的理化变化以及相应的热敏感成分的变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泌乳奶牛十二指肠中增量灌注富含游离亚麻酸的紫苏油,采集获得的实验奶样,将其分别放置在4℃和20℃条件下避光保存0、72h 和120h,观察贮存条件对于实验奶样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奶样在0h 保存时,其氧化稳定性随着灌注剂量的增加具有降低趋势;在4℃保存72h,其氧化稳定性伴随灌注剂量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而在保存120h 后,其氧化稳定性又趋于平稳状态;在20℃中保存72h,随着灌注剂量的增加,其氧化稳定性出现降低趋势,而在保存120h 后,其氧化稳定性显著降低。结果表明:通过十二指肠灌注紫苏油生产的富含亚麻酸牛奶,其氧化稳定性受到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牛奶乳清蛋白提取的最适方法,以生鲜荷斯坦牛奶为对象,采用不同等电点(pH 4.6和pH 4.8)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提取牛奶乳清蛋白样品,并对提取效果进行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图谱分析。依据凝胶图谱上蛋白斑点比较图谱质量,采用PDQuest 8.0凝胶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凝胶图谱分析。结果显示:2 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牛奶乳清蛋白,且获得的2-DE凝胶图谱背景清晰、蛋白点个体独立、无明显的拖尾现象,且重复性强,但都存在一定的酪蛋白残留。与超速离心法相比,pH 4.6沉淀法和pH 4.8沉淀法提取乳清蛋白的2-DE凝胶图谱可检测到较多的蛋白质斑点。pH 4.6沉淀法提取乳清蛋白制备的2-DE凝胶图谱中蛋白点的表达丰度略高于pH 4.8沉淀法。研究表明:pH 4.6沉淀法提取乳清蛋白制备2-DE凝胶图谱略优于pH 4.8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但2 种等电点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都可有效去除牛奶中的高丰度酪蛋白,提高低丰度蛋白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豆粕粉和玉米粉为底物,研究植酸酶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以玉米粉为作用对象,植酸酶最适酶解pH值为4.0,最适酶解温度为33℃;以豆粕粉为作用对象,植酸酶最适酶解pH值为4.0,最适酶解温度为35℃.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也逐渐重视起来。核酸适配体是利用指数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技术体外筛选得到的单链DNA或RNA片段,能特异性地结合目标分子。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中蛋白质、霉菌毒素等方面的检测。本文主要综述了核酸适配体技术检测食品中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体中的胃肠道微生物是细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些微生物对胃肠道发育、功能和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是由胃肠道微生物组中的有益细菌发酵产生的代谢物,主要包括乙酸(acetate)、丙酸(propionate)和丁酸(butyrate),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微生物对宿主细胞代谢的影响上,但短链脂肪酸调节肠道炎症及其机制的研究仍值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CFAs具有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保护肠道屏障、调节肠道炎症等功能。在肠道炎症的治疗上,SCFAs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细胞表面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在细胞内通过底物转运蛋白抑制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s),从而达到抗炎的目的。本文就SCFAs的组成和来源、机体中合成途径和分布、对肠道健康的影响、在肠道炎症中调节的分子机制以及膳食纤维对SCFAs合成的影响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短链脂肪酸调节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乳品标准体系中不容忽视的术语标准和工艺过程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除了表明个别企业严重缺失诚信外,也集中暴露了现行国家乳品标准体系存在着的结构性缺陷,致使国家标准充其量只能勉强应对发生一个问题补救一个问题,而缺少应有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也使政府丧失了应有的食品安全控制的主动权。本文对现行的我国乳品行业国家标准体系作了分析,认为原因在于标准过度集中在产品和与其配套的检验方法上,而术语标准和工艺标准几乎是空白。我们对乳品技术标准的理解,如果长期停留在只重视终端产品标准和与产品配套的检验方法标准上,将仅能完成抽样和检验任务而不足以监管生产者的日常行为和规范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