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5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38篇
化学工业   119篇
金属工艺   21篇
机械仪表   9篇
矿业工程   13篇
能源动力   22篇
轻工业   60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2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篇
冶金工业   1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特征选择有助于增强集成分类器成员间的随机差异性,从而提高泛化精度。研究了随机子空间法(RandomSub-space)和旋转森林法(RotationForest)两种基于特征选择的集成分类器构造算法,分析讨论了两算法特征选择的方式与随机差异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UCI数据集引入噪声,比较两者在噪声环境下的分类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当噪声增加及特征关联度下降时,基本学习算法及噪声程度对集成效果均有影响,当噪声增强到一定程度后。集成效果和单分类器的性能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因其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道结构和丰富的活性位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MOFs基材料广泛应用于能量储存与转化领域,但大多数MOFs基材料的低稳定性和低导电性等缺陷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通过对MOFs基材料进行改性,如采用共轭度高的有机配体以增加MOFs材料的稳定性,或MOFs衍生物以提高其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和导电性,从而达到提高MOFs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主要介绍了原始MOFs及其衍生材料如碳材料、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和金属磷化物等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多金属MOFs材料或多金属MOFs衍生物有利于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而导电MOFs材料或MOFs衍生物中的碳材料有利于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最后对MOFs基电极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的研究做出了展望,指出MOFs基材料的形貌、组分和导电性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N-(歧化松香基)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歧化松香胺、丙烯酸为原料,在催化剂五氧化二磷的作用下先合成N-(歧化松香基)丙烯酰胺;然后在催化剂三氯化铝的作用下催化聚合得到N-(歧化松香基)丙烯酰胺聚合物,通过紫外及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测定了N-(歧化松香基)丙烯酰胺聚合物的溶解度、分子量、微孔结构及热稳定性,并讨论了制备N-(歧化松香基)丙烯酰胺、N-(歧化松香基)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合成条件.  相似文献   
4.
冯宇  尹显洪  杨宁  莫艳梅  赵凯  祝婕 《化学试剂》2007,29(5):303-304
以3,6-二氯吡啶-2-甲酸为原料经过酰胺化、肼取代、环合、水解等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电涡流的基本原理,以镍铬合金导线为涡流线圈,将导线绕制在陶瓷骨架上构成涡流探头,结合电源模块、放大模块和显示模块,设计制作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能实现对金属位移的测量,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和测量精度较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低温固相法与常规液相法合成系列磷酸铵复盐NH4MPO4.H2O(M=Mn,Fe,Co,Ni,Cu),用XRD,FT-IR和SEM对产物进行表征,比较两种合成工艺及产物的颗粒形貌和大小。结果表明,除铜盐为斜方晶系外,其余都为正交晶系。与常规液相法相比,低温固相法不需要使用溶剂,能在低温短时间内合成磷酸铵复盐类化合物,但是需要晶化才能得到良好结晶体,合成的条件较为苛刻,容易有副反应发生,所得产品是片状结构,厚度为纳米尺寸的二维纳米材料,液相反应得到的产物颗粒是层状结构的微米级产品。  相似文献   
7.
针对和声搜索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改进和声—单纯形进化算法(AIHSEA)。通过在新算法中加入变异策略对和声微调进行改进来增强算法的鲁棒性;适时执行单纯形算子增加群体搜索的方向性来加快搜索;采用自适应参数HMCR、PAR和BW调节全局和局部搜索。采用六个标准的优化算法测试函数对AIHSEA进行测试,并与HS、IHS和GHS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AIHSEA算法具有较强的精确寻优和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6-溴吡啶-2-甲酸和3-腈基-4-甲基-2,6-二氯吡啶为原料,经过酰胺化、肼取代、缩合等反应合成4种新型吡啶腙类Schiff碱有机配体:N-苯基-2-甲酰胺-6-肼吡啶缩水杨醛;N-苯基-2-甲酰胺-6-肼吡啶缩香草醛;N-苯基-2-甲酰胺-6-肼吡啶缩对羟基苯甲醛;3-腈基-4-甲基-2,6-二肼吡啶二缩水杨醛。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C/C-SiC composites with SiC island distribution were prepared via a new processing route.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mainly included silicon infiltration by ultrasonic vibration,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siliconizing, liquid phase impregnation and carbonization. The wear and friction properties were tested by an MM-1000 wet friction mach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C phas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between carbon fibers and pyrocarbons as well as among the pryocarbons. The dynamic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omposites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0.126 to 0.088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urface pressure from 0.5 to 2.5 MPa at the same rotary speed. Furthermore, under the constant surface pressure, the dynamic fric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from 0.114 to 0.126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otary speed from 1 500 to 2 500 r/min. However, the coefficient decreases to 0.104 when the rotary speed exceeds 4 500 r/min. During the friction proces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C/C-SiC composite is between 0.088 and 0.126, and the wear value is zero after 300 times brake testing. Foundation item: Project(2006CB600901) supported by the Major State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Project(0991015) supported by Guangxi Science Found, China; Project(200808MS083) supported by Guangxi Education Department Found  相似文献   
10.
云计算提高了大数据的使用、分析和管理的效率,但也给数据贡献者带来了对云服务的数据安全及隐私信息泄露的担忧。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方法并采用了下一代访问控制的体系结构,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基于客体属性匹配的逆向混合访问控制方法。首先,数据贡献者设置共享文件访问权限级别,逆向规定了访问客体的最低权值;然后,采用变异系数加权的方法直接计算各属性的权值,取消了以属性为中心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中策略规则匹配的过程;最后,把数据贡献者对数据文件设定的权限值定为数据访问者被允许访问的阈值,这样既实现了数据访问控制,又保障了对隐私数据的保护。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访问次数的增多,所提方法对恶意行为、权限不足行为等的判断基准趋于稳定,检测能力越来越强,成功率趋于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该方法在用户访问数量较大的环境下相较传统的访问控制方法能够实现更高的决策效率,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