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6篇
化学工业   20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16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2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懿 《通讯世界》2016,(6):41-42
目前电力通信领域光纤组网方式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例如洪水、山体滑坡等,都会严重威胁这些光缆的正常运行,大面积光缆中断问题也可能会发生,因此必须对电力系统应急通信加以研究。本文从系统观点出发,综合分析了电力通信专网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给出了电力通信专网中无线通信技术的组网方案,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高效,安全环保,性能优良的阻垢分散剂对煤气化灰水系统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阐述了国内阻垢分散剂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倪涛涛  周剑  曹昆 《煤》2021,30(1):34-39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计算机、遥感探测等技术与矿业相互融合,使矿业发展新动能日益强劲,为矿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带来了革命性机遇。智能化是未来矿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中煤集团西北地区煤矿冲击地压大、工作面涌水量大等特点,以中天合创门克庆煤矿3103工作面作为工程背景,以建设智能化开采及智慧矿山建设为目标,系统研究各设备的智能化技术及工作面协调控制技术、地面远程监控技术,对采购成套设备及各自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增加相应的集中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使成套设备具备全自动化开采功能,实现工作面的智能化、自动化开采,为透明开采、精准开采奠定基础;研究成果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提供了宝贵方案。  相似文献   
4.
5.
以某矿顶板疏水区下快速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显现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不同回采速度下过顶板疏水区域时的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揭示顶板疏水快速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理:顶板富水区疏水后形成增压区与卸压区,当工作面快速回采经过疏水形成的增压区时,应力叠加易超过发生冲击地压的临界值,诱发回采工作面发生冲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疏水增压区针对性的卸压措施以及疏水区域前后回采速度阶段调整的防冲方法。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21,40(7):53-54
在总结文玉煤矿煤层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展布规律的基础上,从影响断层发育和开采工艺条件入手,分析了工作面开采所遇到的影响因素,决定采用旋转式开采技术。旋转式开采能够克服地质结构对开采进度造成的影响,增加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提高煤炭回采率,实现煤矿高效率开采。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探究蒙陕地区深埋超长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及液压支架的适应性,以葫芦素煤矿21102首采工作面为工程研究背景,采用矿压理论计算、现场动态实时监测和KJ21软件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工作面周期来压及超前支承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葫芦素煤矿21102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步距38.5~45.9 m,平均为41.4 m,基本与理论计算吻合。周期来压最大步距为31.9 m,最小来压步距为12 m,平均来压步距为22 m。基本顶来压时,动载系数最大为1.09,最小为1.03,平均为1.06,动载系数很小,说明工作面总体来压现象不明显;液压支架压力沿工作面倾向分为"低压区、高压区、低压区、高压区、低压区"5个区域,呈"马鞍形"分布;工作面压力在走向上分为"低压区、过渡区、高压区"3个区域;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约为工作面前方45 m,显著影响范围约为工作面前方18 m,目前超前支护距离20 m满足要求,在保证回采巷道锚杆支护质量和单体支柱支设质量的前期下,现有的4排超前支护单体支柱可缩减为2排;从ZY10000-16/32型二柱掩护式液压支架在21102工作面使用情况来看,支架工作阻力富裕量较小,建议在蒙陕地区类似煤层赋存条件的综采工作面选用工作阻力在12 000~14 000 kN的液压支架,以防工作面停产、过空巷和过断层期间顶板压力大导致大面积压架事故。  相似文献   
9.
10.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国家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一方面,各城市间合作程度与对标意愿不够,大多各自设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和制定相应的减缓政策;另一方面,不同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在核算边界、核算内容与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核算种类、核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上述问题增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分析的复杂性,不利于城市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比较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是了解和评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库和案例,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比与差异性分析,综述了基于3种不同的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视角(即基于行政区划边界的核算、基于跨界基础设施的核算和基于城市消费的核算)的应用研究,指出了国内现已公布城市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存在的无法对标的核心,提出构建优先面向国内可对标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研究提出的框架的范围1~3代表不同角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内范围1排放的不可或缺性和可比性;其次,对范围2和范围3排放的核算,是对与充分满足城市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具体补充。该框架解决了部分痛点问题,如核算边界应选取我国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应涵盖7种温室气体,包括范围1~3面向不同的核算排放主体;而针对当前各城市核算指南中部分排放源尚未涵盖或存在争议、实时动态数据获取难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后续实现路径。以对标为目标的核算框架能够帮助决策管理者通过比较了解城市间隐含温室气体排放的流动情况,确定适宜的减排政策,同时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视角来考量、规划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城市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该框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全社会、多行业、跨部门联动,政企民商通力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