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国家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一方面,各城市间合作程度与对标意愿不够,大多各自设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和制定相应的减缓政策;另一方面,不同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在核算边界、核算内容与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核算种类、核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上述问题增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分析的复杂性,不利于城市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比较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是了解和评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库和案例,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比与差异性分析,综述了基于3种不同的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视角(即基于行政区划边界的核算、基于跨界基础设施的核算和基于城市消费的核算)的应用研究,指出了国内现已公布城市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存在的无法对标的核心,提出构建优先面向国内可对标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研究提出的框架的范围1~3代表不同角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内范围1排放的不可或缺性和可比性;其次,对范围2和范围3排放的核算,是对与充分满足城市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具体补充。该框架解决了部分痛点问题,如核算边界应选取我国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应涵盖7种温室气体,包括范围1~3面向不同的核算排放主体;而针对当前各城市核算指南中部分排放源尚未涵盖或存在争议、实时动态数据获取难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后续实现路径。以对标为目标的核算框架能够帮助决策管理者通过比较了解城市间隐含温室气体排放的流动情况,确定适宜的减排政策,同时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视角来考量、规划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城市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该框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全社会、多行业、跨部门联动,政企民商通力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修正能源平衡体系的北京市能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区域能源流动过程进行定量系统分析,能够科学描述一定时空范围内能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有助于提出相应的政策与技术调控对策.本研究采用国际能源统计准则修正了北京市能源平衡表,基于绘制的能流图,分析区域能源投入、能源转换、终端能源使用及输出等过程.结果表明,北京市2008年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93.87%,火力发电是能源转换的主体,火电转换效率为41.25%,仅相当于欧盟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平均水平.全市工业能耗依然偏高,工业能耗占全部能源终端消费比例与工业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拉动极不对称.全市终端能源利用综合效率为52.60%,终端消费过程中能源损失最大的部门为交通.研究结论能够对北京市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露天煤矿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对区域生态特别是区域植被的破坏。论文基于Landsat TM、CBERS-02B HR、MODIS LAI等数据,分别从土地覆盖、生态措施和植被群落方面监测和评价了内蒙古霍林河一号露天矿8年间的生态变化。结果表明,一号矿的持续开采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矿区草原植被的进一步侵占和破坏。植被面积减小的同时,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LAI也都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区域植被生态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气候条件起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工程措施起到了正面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踏勘和GIS分析,建立新的露天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方法体系.该体系针对不同尺度的评价对象,构建不同监测方法和指标体系.对于排土场等小范围,采用分辨率在2~5m精度的遥感数据监测;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采用20~30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解译后进行空间分析,计算土地转换矩阵;对于区域植被覆盖度,采用NDVI指数建立方程计算;对于区域植被长时序变化,分析LAI长时序动态变化.以霍林河一号露天矿为例研究表明,该体系能较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矿区生态的变化特征,弥补了矿区生态很难定量、客观监测和评价的不足,为矿区生态恢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