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4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1∶250 000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采样和化验,获得了阜阳市东南部地区表层、深层土壤中22项指标的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基准值等数据,研究其分布特征,并依据相应规范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与邻区(淮北-亳州)土壤基准值相比,N、Mn、I、Cr等8种元素(指标)土壤基准值略高,而P、MgO、S、Cd等8种元素(指标)则低于邻区;N、Corg和Mn土壤背景值高于邻区的土壤背景值;而P、CaO、MgO、S等8种元素(指标)土壤背景值低于邻区。土壤养分主要处于中等水平、土壤环境质量以清洁为主,仅存在少量轻微污染土壤,影响土壤环境的地球化学指标主要为Cd。区内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优质等级为主,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33%;其次为良好等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67%,就此提出了土地资源分质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富集和迁移转化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因素影响下进行迁移转化,其迁移转化的机理在于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文章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以期掌握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的生物化学行为,为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属性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光辉  陈树娥  费宇红  聂振龙 《水利学报》2003,34(10):0113-0118
本文通过对近50年来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成因和机理的梳理,阐明了流域水资源紧缺属性的理念与量化识别方法,为针对性地解决水问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提出了在未来10~30年内南水北调是必要的,需调水量平均为93.7亿m3/年,以及解决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解决管理性和政策性缺水问题的论点,给出了解决不同属性缺水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土壤水运移机理研究已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均质走向非均质。优先流是地下水入渗的普遍现象,在田间土壤水主要以捷径流方式入渗补给地下水。对优先流研究是潜水入渗补给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其主要方法为染色示踪与X射线成像和地质雷达技术。潜水入渗补给评价方法众多,且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因此,综合采用示踪法、地下水位波动法、地中渗透仪法、零通量法和数值模拟法,相互对比验证,提高评价可靠性,是研究地下水入渗补给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秋射村黄土剖面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成、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等进行了取样分析,对其δ~(13)CDIC和δ~(13)CPOC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评估了降雨补给过程中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其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大于0,已经饱和,但尚未达到大规模沉淀的程度。研究区黄土浅层地下水的DIC变化范围为5.25~5.45mmol/L,DOC含量为0.59~0.62mg/L,明显低于地表水体;而POC稍高,这是因为黄土颗粒物的混入造成。泉水和井水的δ~(13)CDIC变化范围在-9.19‰~-8.90‰之间,其较高的δ~(13)C与碳酸盐风化-沉积过程中反复的碳同位素交换有关。而δ~(13)CPOC变化范围在-19.99‰~-18.87‰之间,与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地下水中的HCO-3、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化学风化。根据风化反应的离子平衡关系,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风化碳汇为2.82mmol/L,即每有1L的降水入渗到零通量面以下,就会产生2.82mmol的碳汇。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涞源盆地地下水的水质形成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地下水的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水文地球化学软件 PH REEQCC 对地下水化学演化进行了反向模拟。结果表明:团圆向斜、东沟-大宁断层和牌坊2冯村断层等地质构造影响着地下水流场;方解石、白云石是决定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矿物;地下水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演化与含水层岩性在空间上呈现一致性;人类活动可能造成了局部地下水中 pH 值、三氮、硫酸根和氯离子等指标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以华北平原山前至滨海区为研究区, 选择 8 个钻孔, 利用渗透系数反演公式和改进的 Archie 公式对渗透系数进行计算, 同时充分考虑研究区垂向渗透系数影响因素,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时间序列算法对垂向渗透系数的空间 变异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渗透系数在垂向上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沉积环境、地层压力、随机误差三大类, ; 在剔除沉积环境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 渗透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山前至滨海区渗透系数对地层压力的敏感性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农业灌溉、污染物迁移、垃圾填埋场选址及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献县地热田位于冀中台陷和沧县台拱2个构造单元之间,热储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上第三系孔隙型热储层和基岩岩溶裂隙型热储层。分析了献县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和地温场特征,从热源、地下水活动、地热流体成因和演变过程、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方面研究该地区地温场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献县地温场横向分布形态与地质构造单元相对应,纵向上受岩性和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地热田的主要水源为大气降水,热流沿断裂或基岩斜坡进行汇集,构造格局制约热流方向,是以热传导类型为主的平原圈闭型地热田。  相似文献   
9.
蒋涛  杨强  丁伟翠 《山西建筑》2011,37(29):65-66
对商业大厦场地的环境条件和地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选择了各个剖面的支护方案,对支护方案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对基坑的稳定性进行各种验算,确保了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盐城滨海平原地下水质量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查明盐城滨海平原区地下水质量状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67个地下水井,检测了33项化学指标,利用单指标综合评价和影响因素识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本区地下水的质量现状,并同时给出毒理学指标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以供参考。结果表明:一般化学指标对本区地下水质量影响程度最高,原生指标中钠离子、铁、锰、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碘化物,砷化物对超Ⅲ类水单指标贡献率超过20%,污染指标中氨氮贡献率最大,为8%,重金属指标对区域地下水质量影响很小;化学致癌物As、Cd和Cr中,As的健康风险值最大,各含水层所致健康危害风险值数量级在10~(-5)~10~(-3)a~(-1),为研究区首要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控制指标;化学非致癌物亚硝酸盐、硝酸盐、氟化物中,氟化物的健康风险最大,其数量级在10~(-8)~10~(-6)a~(-1),深层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中超过USEPA(1×10~(-4)a~(-1))最大可接受风险的比例分别为82%和88%;重金属指标汞、锰、铜、锌和铅的健康危害风险值均较小,绝大部分都低于10~(-6)a~(-1),其中锰和铅的健康风险值相对较高。开展地下水质量和毒理指标的健康风险评价,可为本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