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0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23篇
水利工程   30篇
石油天然气   32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WEAP的预测决策功能模拟计算水资源配置方案,利用大系统分层模糊优化理论提出了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模型。研究根据金昌市水资源利用现状,设计了3种水资源配置方案,并综合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公平性,以可持续发展系数最大作为目标函数进行方案的评价择优。结果表明:调整产业结构、压缩灌溉面积、规划外调水源和推行高新节水技术是金昌市实现水资源可续发展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72.
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和多源数据的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确的区域作物产量估计在社会食品安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讨论了常用的2种区域作物产量估计方法,包括产量监测和产量模拟。其中,作物生长模型能够反映作物的整个生长演变过程,并能最终预报作物产量,因此在区域作物产量预报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作物生长模型在输入数据、模型参数和模型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最终的模拟结果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应用到区域尺度时,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模拟结果同真实的作物产量空间分布图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而产量监测,尤其是利用先进的多源遥感信息,可捕捉真实的区域尺度的地面作物生长信息,但是仅为瞬时信息。因此利用数据融合算法,融合模型和数据的优点,得到更为可靠的区域产量估计结果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在详述了当前主要的作物生长模型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常用的2种数据融合技术,即优化方法和顺序数据同化方法,以及目前利用这两种方法在作物生长模型中融合观测信息的部分案例。  相似文献   
73.
以西北地区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08—2017年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运用TF-IDF文本分析法,探讨了10年间西北五省地方政府工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导向,以期为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和其他地区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并丰富国内关于城市绿色转型的研究内容。西北地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工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陕西和甘肃出台的相关政策数量始终排在前列,宁夏和青海则一直较少。通过对政策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得出各省份中“建设”“企业”“质量”“污染”等词语权重较大,部分省份中“扬尘”“燃煤”“锅炉”“机动车”等词语的权重排名也较靠前。西北地区出台工业绿色转型相关政策的城市数量呈增长趋势,各市较为重视效率提升和安全生产,对于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力度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74.
本文阐述了肉品不安全的危害,分析了肉制品的不安全因素,提出了保证肉制品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5.
薛也  王艳  赵宁  窦博鑫  辛嘉英  韩烨 《食品科学》2021,42(14):328-332
利用甲烷氧化菌素能捕捉环境中Cu2+的特性,以及纳米金放大电信号的作用,制备甲烷氧化菌素功能化纳米金,通过将其修饰金电极的溶出伏安法对Cu2+进行特异性检测。在优化条件下,峰电流与Cu2+浓度的对数在10 nmol/L~100 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60 09,检出限为1.15 nmol/L(信噪比3)。结果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电化学新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可以为未来食品中Cu2+的检测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爆破振动安全标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言志信  彭宁波  江平  王后裕 《煤炭学报》2011,36(8):1281-1284
探讨了爆破工程中的振动安全问题及安全范围的确定方法。通过运用结构动力学和结构抗震原理,针对我国现行(新的)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根据既考虑爆破地震动峰值速度,又考虑地震动波频率,同时区分建筑结构形式和动力反应特性的原则,对结构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和安全允许距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我国现行(新的)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爆破振动强度的控制和预报。  相似文献   
77.
为探究深层环境“煤系”烃源岩生排烃潜力及生烃机理,利用WYMN?3型高温高压(HTHP)模拟仪对柴达木盆地北缘DMG1井中侏罗统烃源岩(Ⅲ型有机质,炭质泥岩和煤的RO值分别为0.67%和0.64%)进行了半开放体系温压共控条件下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显示:①炭质泥岩和煤的最大总油产率分别为79.38 mg/gTOC和37.30 mg/gTOC,且总油产率整体呈“双峰”型演化规律;②较低演化阶段(T≤300 ℃,P≤42.0 MPa),2类源岩的排出油产率均小于残留油产率,排烃效率较低,但在400 ℃(51.0 MPa)排油/烃率大幅增加,分别达到了76.84%和83.72%;③排出油族组分主要为非烃和沥青质,其族组分产率演化特征也与液态烃产率演化规律总体相似,炭质泥岩排出油族组分产率整体较煤的族组分产率高;④模拟气主要由烃类气和非烃气(CO2、N2)组成,气态烃产率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2类源岩最大烃类气产率分别为116.46 mL/gTOC和36.85 mL/gTOC;⑤镜质体反射率(RO)均随温压条件的升高而增加,与温度呈良好的一致性变化规律。此次温压共控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仍然是有机质热演化的主要因素,流体压力对Ⅲ型有机质烃产物的形成具有“双重”控制作用,“煤系”烃源岩在高过演化阶段仍具有较强生烃潜力。该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深层“煤系”烃源岩生排烃规律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究时效处理工艺对Stellite 6B钴基高温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时效处理方法对合金试样进行了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效处理工艺下试样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及碳化物析出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时效处理时间的延长,碳化物的析出量增加,晶界上也开始析出能够强化晶界的碳化物链。时效处理参数为 980 ℃×12 h 时,效果最佳。此时,组织全部奥氏体化,基体和晶界上无大块的一次碳化物;析出的M23C6碳化物弥散均匀分布,尺寸控制在1 μm左右,最大不超过3 μm;晶界网状碳化物断开成碳化物链,最长不超过5 μm;合金硬度为HRC47.18,能够满足挤压模具对材料硬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9.
旨在为油橄榄作为食品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田园1号、佛奥、鄂植8号、豆果及柯基5种油橄榄果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家标准对油橄榄果中主要营养成分、羟基酪醇和橄榄苦苷含量,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等进行测定,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5种油橄榄果的综合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油橄榄果中含量较多的是水分、脂肪和膳食纤维,依次为60.50~68.20 g/100 g、10.20~20.00 g/100 g和7.03~13.50 g/100 g;矿物元素中K元素含量最高,Na元素仅在佛奥和柯基中检出,Zn元素仅在鄂植8号、豆果、柯基中检出;5种油橄榄果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3%左右,与FAO/WHO推荐人体每日所需摄入氨基酸比例接近;氨基酸评分最高的是苯丙氨酸+酪氨酸,其中与FAO/WHO标准最接近的品种是鄂植8号;5种油橄榄果中共检出15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较高;油橄榄果中均含有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除田园1号外,其余品种中羟基酪醇含量均高于橄榄苦苷;综合评分最高的品种是柯基。综上,油橄榄果中营养成分较为丰富,在食品深加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测井资料和地震层速度预测盆地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和泥浆数据,从琼东南盆地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入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地层压力分布特点,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分布规律,认为此盆地单井压力类型可以划分为常压、微超压、超压;超压出现[JP2]的层位,层速度剖面上出现速度反转现象,在凹陷中心易形成强超压体;上渐新统陵水组压力平面上发育陵水凹陷、松南宝岛凹陷、乐东凹陷等强超压凹陷,具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超压逐渐增强、超压范围增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琼东南盆地的超压成因机理,认为该盆地上高达110m/Ma的沉降速率造成的不均衡压实是该盆地上超压层形成的主要成因;高达105m/Ma的沉降速率、较高的地温梯度引起的生烃作用以及断层活动性减弱、封堵性增强共同控制着下超压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