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中介的高校科普活动持续参与意愿概念模型.通过对浙江、安徽、吉林3省24校进行深入调查与数据采集,结合数据分析软件AMOS与SPSS的检验发现:科普活动持续参与意愿受内容感知、服务感知、认知信任、社会氛围与满意度的直接影响,认知信任在内容感知与满意度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提出高校科普活动优化要点:高校科普活动应从多个维度共同发力;重视科普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利用系统建设方式鼓励科学家加入科普行列以提升科普活动的内容感知水平;打造大学生科普专业人才队伍以提升高校面向社会的科普服务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张明春  杨玲  李文歆  林清源 《包装工程》2022,43(20):66-71, 83
目的 传统陶瓷依靠手工直接制坯与石膏模具成型,但会存在尺寸精度不足与不便修整等问题。应用数字化技术完成陶瓷产品特征建模与子模模具设计,应用3D打印技术实施模具精确制造,使用直接或间接成型方法制得造型多样的陶瓷产品。方法 根据制定陶瓷3D打印精确成型技术路线,并以“跑车水杯”为例说明陶瓷产品精确成型过程,包括数据采集、逆向设计、3D打印子模模具、制造石膏子模、注浆成型等步骤。结论 基于数字化设计与模具精确成型技术,验证了定制的陶瓷产品精确成型方法,总结出陶瓷造型数字化设计流程及技术化科学研究进路,使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还能制造多样化造型的陶瓷产品。  相似文献   
3.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21,16(4):14-17,30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根据当前中国发展语境和2035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定位,提出并系统布局了"全民科学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这一核心命题,其要义包括:"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起点、新方向;"科技必须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更平衡、更充分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精神,中国人民作为整体的科学素质建设全球示范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4.
以新浪官方辟谣账号”微博辟谣”2020年1 月19日至2月19日的辟谣内容为样本,构建新冠肺炎疫情谣言传播素材案例库;利用质性软件Nvivo进行编码与分析,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具有明显的本土化语境特征?高度的可复制性,并出现”伪行政权力”的流播特征.综合前人研究并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提出改进辟谣信息的传播方式?更新辟谣信息的表达策略,以及建立与谣言流播主体的对话机制,以促进风险社会语境下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社会信任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吴祖赟  李思瑾  汤书昆  朱洪启 《科普研究》2023,(1):34-41+106-107
农村科普供需结构的优化是农村科普实践良好发育的关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化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组织与新型农民对科普产生了大量新需求,这对现阶段以传统供给模式运作的农村科普工作体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基于前期深度的乡村调研及驻村访谈,总结了当前农村科普显著的四大新需求方向:新人才需求、新平台需求、新资源需求以及新机制需求。从农村科普的供需模式出发,探究其供需匹配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社会化协同科普服务平台、重视基层科技示范以及因地制宜构建特色科普机制四条下一步值得关注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高校科普服务一直缺乏有效、适用的评估指标的现状,在深入调研吉林、安徽、浙江三省25所高校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对调研访谈内容进行三级编码,通过分析比对共词网络逐步确立评估指标的类属和理论模型,建立三级评估指标,旨在为展开全国范围内高校科普服务评价研究做好试点示范、理论模型、指标体系和操作工具上的初步准备.  相似文献   
7.
王晨阳  褚建勋 《科普研究》2021,16(1):65-75,85
以科学传播领域两本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和《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为研究对象,采集两刊2000—2019年发表的论文,从发文量、发文空间分布、作者机构、合作网络、高被引论文、研究热点等方面展开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在科学传播研究领域存在帕累托定律和学术地域差异.科学传播研究议题经历了从媒介内容分析、公众参与研究到气候变化、前沿科学议题研究等的转变,有关中国的科学传播研究逐渐进入学者视野.我国科学传播研究既要紧跟国际前沿,又要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形成自身的研究旨趣和风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