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19篇
化学工业   93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39篇
能源动力   15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73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探讨硅藻在不同环境中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响应机制,以梅尼小环藻为代表,研究了在高光照与低光照两种条件下,3种不同昼夜温差对梅尼小环藻生物量、光合活性、营养盐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5~10 ℃范围内,昼夜温差的减小能促进梅尼小环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的增长,使其比生长速率增加;在高光照下,各组梅尼小环藻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差异显著,降幅范围为36.3%~65.2%(P<0.05),而低光照下各组Fv/Fm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随着温差减小,培养基中PO3-4-P的净减小值越大;不同处理组梅尼小环藻对硅的亲和力也表现出差异:高光照下,5 ℃温差组的硅亲和力最高,其半饱和常数(Km)为1.755 ng/L,而低光照下,恒温组的亲和力最高,其Km为4.673 ng/L;不同光照条件下,梅尼小环藻的生理习性对昼夜温差的响应不同,但总体上一定范围内昼夜温差减小有利于梅尼小环藻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泄漏的石油类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一直是环境水力学研究的难点。根据石油类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征,针对其在水体中不同阶段的运动动力学特征,分别从油膜在水体表层的扩展迁移过程、水体表层油膜的风化过程、油膜污染物向下层水体的扩散过程、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物理试验、常用溢油模型6个方面归纳分析了国内外在动力学机制及数学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陈墩库区湿地从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进行水质监测,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归纳总结湿地氮磷浓度变化规律,探究不同植物与湿地氮磷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陈墩库区TN、TP浓度在不同湿地季节变化有所差异,各湿地TN浓度在春、夏、冬差异显著;TP在冬季有显著差异,其余季节均无明显差异,陈墩库区TN、TP浓度季节变化与进水氮磷浓度和湿地面积、植物类型及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不同植物与湿地TN、TP呈现不同的相关性,这与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能力不同有关;轮叶黑藻、再力花、芦苇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质量比3:5:2的配比的椰壳活性炭、酸改凹凸棒土和MnO_2为原料制备吸附-催化材料,并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处理以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为特征污染物的生活洗衣废水。结果表明,该吸附-催化材料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总孔容,MnO_2颗粒负载在酸改凹凸棒土和椰壳活性炭表面。吸附-催化氧化体系对生活洗衣废水处理效果较好,COD、NH_4~+-N、NO_3~--N、TP、LAS的去除率分别大于88%、75%、75%、66%、88%。双氧水投加量对LAS的去除有显著影响,材料投加量对NH_4~+-N、NO_3~--N的去除有显著影响,进水流量较大时有利于材料的合理利用。连续处理的优化参数为H_2O_2投加量1.0 m L/min,进水体积流量0.4 L/min。  相似文献   
5.
两种预氧化剂处理高藻水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烧杯实验研究了预氯化、高锰酸钾预氧化这两种目前最常用的预氧化工艺对高藻水及微囊藻毒素、致嗅物质的处理效果,探讨处理过程中藻毒素、致嗅物质的释放程度.结果表明,两预氧化工艺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混凝工艺对藻细胞的处理效果;预氯化工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浓度(最高可增加1倍以上),而高锰酸钾预氧化则几乎不会影响水中溶解性藻毒素的浓度,原因在于两氧化剂对微囊藻毒素氧化和藻细胞破坏的顺序差异;高锰酸钾预氧化对致臭物质的控制效果要明显强于预氯化.对于暂没有条件采用其他有效措施的水厂,高锰酸钾预氧化是应对高藻水源水的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pH对氯氧化微囊藻毒素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试实验研究了pH值对氯氧化黄浦江原水中两种微囊藻毒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对游离氯氧化微囊藻毒素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较低的pH值有利于两种微囊藻毒素的氧化降解,pH值为6时的MC-LR的表观二级反应速率常数较pH值为7.25时提高了16倍,原因在于较低的pH值增加了HOCl在总游离氯中的比例,而HOCl与微囊藻毒素分子之间的反应为游离氯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长江感潮河段水动力条件复杂,对该水域溢油事故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长江感潮河段溢油风险,从溢油事故对上游水体、敏感点、敏感区影响 3 个要素出发,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危害区特征、危害期特征共 23 个指标。应用该指标体系,基于 EFDC 二维水动力-油粒子模型,以长江南京段水域某码头溢油事故为研究对象,开展溢油风险评价,模拟计算涨急、落急、涨憩、落憩 4 种典型事故发生工况下的风险评价指标值。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在落急或涨憩时刻时不会对上游水域产生影响,发生在落憩时刻时对事故点上游水域影响距离最远,发生在落急时刻时将最快影响到下游的敏感点和敏感区,持续时间与水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全面地刻画溢油风险影响特征,为长江感潮河段溢油风险评价提供量化指标和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利工程影响下,河道下游天然水文情势改变造成鱼类产卵场面积减小和质量降低等潜在生态问题,通过数值模拟与统计建立拉萨裸裂尻鱼产卵期栖息地适宜度模型,采用栖息地模拟法计算了雅鲁藏布江中游藏木水电站坝下米林—尼洋河汇口处38.9 km河段的环境流量。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鱼产卵期适宜水深为0.7~1.0 m,适宜流速为0.4~0.6 m/s;研究河段内拉萨裸裂尻鱼产卵期环境流量为432 m~3/s。  相似文献   
9.
利用闽江下游多年水文资料,分析了干流流量时空变化和北港分流比变化趋势,并借助EFDC模型研究水口水库下泄流量和北港分流比对闽江下游水体水龄的影响。分析表明:闽江干流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均匀,北港分流比则经历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趋势。模拟的闽江水龄结果可知水龄与下泄流量成反比关系,北港分流比减小将增加北港水体交换时间,同时减少南港水体交换时间;水龄可以定量地描述污染物在北港河道的停留时间,为保障北港水源地水质安全,需要增大枯水期上游水口水库下泄流量和增大北港分流比。  相似文献   
10.
化学法浸提污泥土地利用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天冬氨酸、氨三乙酸、DL-苹果酸和丙二酸为浸提剂,研究了化学法浸提污泥对重金属(Cu、Zn、Pb、Cr)形态、营养元素流失、污泥农用后作物生长状况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分析了化学法浸提污泥土地利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浸提剂对Cu、Zn、Pb、Cr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9.1%、32.4%、52.7%、39.2%,化学浸提后,残留于污泥中的重金属不稳定态含量显著减少,提高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安全性;污泥经化学法浸提后总氮和总磷的流失率分别为9.0%~92.0%和56.4%~77.3%,但仍能保持较好的肥效,满足土地利用的需要.将污泥适量施于农田,小麦植株干重明显增加,但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根系和茎叶中重金属的累积量随之增加.从小麦生长状况与重金属残留综合考虑,污泥与土壤的配比为50%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