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0篇
  免费   901篇
  国内免费   1326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256篇
化学工业   291篇
金属工艺   26篇
机械仪表   30篇
建筑科学   45篇
矿业工程   146篇
能源动力   154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16篇
石油天然气   8787篇
无线电   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76篇
冶金工业   13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93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376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392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550篇
  2013年   647篇
  2012年   739篇
  2011年   750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531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477篇
  2006年   414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2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潜山差异性的形成演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控藏模式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在潜山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系统恢复、分类对比和典型解剖等方法,揭示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性,分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主要发育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和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5种潜山类型。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各具特色,其中,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的发育受隆升、侵蚀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油源和盖层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砂体-不整合岩溶体联合输导、残丘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的发育受掀斜、断裂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顺向断层输导、反向断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的发育受反转、翘倾和走滑切割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溶体立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挤压、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褶控藏"的成藏模式;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顶部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Conventional water-softening processes usually involve the exchange of Na+ ions for Ca2+ and Mg2+ using commercial or synthesized ion exchangers. The differenc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ooid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n this paper, ooid grains form inside assembled semi-pilot softening unit through a continuous chemical process involving reaction between bicarbonate ions and added lime using natural seawater. Our sample of Mediterranean seawater has low Mg2+/Ca2+ ratio (1.98%) within the range chemically favorable for precipitation of low-Mg calcite ooids.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occurs around pure quartz sand grains which act as nucleation points (the bed required for sand vessel is 1.65 l). The shape of the sand grains controls the overall external morphology of the resulting ooids; they vary in size from 0.5 to 3.0 mm and have a high degree of polish due to surface abrasion caused by continuous agitation inside the softening system. Calcite ooid grains (1.53 kg) formed within the seawater-softening unit every 18 days have many of the ooid features formed in marine environments. Ooids grow to a significant size, at a rate of about 0.17 mm of one layer thickness per day inside the softening unit. The average weight percent of calcite precipitate is 35.48% after 18 days, at 10 °C, 60 l/min and pH 9.0. The pellets comprise mainly CaCO3 and SiO2 and some metal ions which may substitute for calcium ions in calcite are present only in trace amounts of the total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3.
多井评价是建立在单井精细解释对比分析基础上的预测储层及含油气性平面分布规律的技术方法,而常规测井资料无法区分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因而利用多井评价结果确定岩溶发育程度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在岩心标定成像测井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15口井的成像测井岩溶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发育各分带的标准成像图版,利用交会图及直方图分析各分带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电成像测井刻度常规测井识别岩溶发育带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岩溶带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风化壳残积带、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潜流岩溶带以及受岩溶作用较弱的基岩;②风化壳残积带在成像测井图像显示为"暗—亮—暗"条带状模式,垂直渗流岩溶带为垂直线状与暗色斑状组合模式,水平潜流岩溶带为水平线状—层状与斑状组合模式,基岩整体显示为亮色块状模式偶见线状或斑状特征;③有效储层主要发育在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的顶部;④该区茅口组岩溶发育主要受裂缝发育控制,而裂缝发育又与断层关系密切。结论认为,该新方法对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多井评价具有普遍适用性,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风险探井的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Basins with various mineral resources coexisting and enriching often occupy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The exploration of various mineral resources is repetitive at present due to unshared data and imperfect management mechanism. This situation greatly increases the cost of energy exploitation in the country. Traditional data-sharing mode has several disadvantages, such as high cost, difficulty in confirming the right of data, and lack of incentive mechanism, which make achieving real data sharing difficult.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data-sharing mechanism based on blockchain and provide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and technical key point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data-sharing methods, the proposed data-sharing mechanism can realize data sharing, ensure data quality, and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Moreover, key points in the construction are stated in the case study section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ata-sharing system based on blockchai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5.
苏里格气田是中国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构造简单、平缓,横向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与围岩声学特征差别小,地震响应不明显,常规地震监测方法预测难度大,但气田含气砂岩泊松比低,是地震气藏检测的有效参数。利用弹性全波形反演精度高和能处理复杂非均质介质的优势,反演地层拉梅常数、剪切模量和密度,并计算泊松比,从而进行气藏预测。重点阐述了苏里格气田多分量数据全波形反演初始模型建模、先验模型建模和地震数据预处理3个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二维三分量数据反演和"甜点"预测结果表明:①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苏里格气田,利用全波形反演获得精度较高的地层弹性参数能显著提高气藏预测的准确度;②苏里格地区构造简单、平缓,利用常规叠加速度并结合构造解释可以建立比较好的初始模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周波跳跃和局部极小的难题;③先验知识的约束和地震数据的预处理是全波形反演成功应用于苏里格气田气藏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天然气、烃源岩及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为主要依据,通过天然气-天然气、储层沥青-烃源岩、天然气-烃源岩3个方面对比,深入探讨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来源。研究表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泥岩。其5项证据分别为:下二叠统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小于-30.5‰,甲、乙烷碳同位素倒转是由高演化程度烃源岩所致;多数下二叠统天然气与龙王庙组天然气特征最为相似;GS18,NC1井下二叠统天然气特征与寒武系相似,说明上下层气源一致;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与筇竹寺组泥岩最为相似;筇竹寺组泥岩主要为下二叠统供气,这一认识符合干酪根油气生成理论和同位素分馏规律。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发育了断层和3种类型的裂缝.裂缝类型有区域构造缝、水平缝(包括层理缝与缝合线)和成岩缝,其中,区域构造缝主要呈北东向分布,在上古生界各层位均发育,缝合线在山2段中下部和太原组灰岩中都可见到,层理缝仅见于山西组山2段中下部,成岩缝仅见于石千峰组千5段.断层为逆断层,断穿了上古生界下部气藏的区域盖层和烃源岩.裂缝和断层分布对研究区重点勘探层位山2段、盒8段和千5段的天然气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伴生的层理缝和缝合线的分布控制了山2段天然气富集区;区域构造缝的分布促进了盒8段天然气的富集;而千5段天然气的富集则依赖于本区断穿上石盒子组的断层和区域构造缝的分布.图6表2参29  相似文献   
8.
动态评价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大型碳酸盐岩溶洞型油气藏,其储渗空间主要为大小不同的溶洞、裂缝带、溶蚀孔隙等组成,该油气藏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单纯用静态资料来认识这类油气藏是非常困难。文章提出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和信息进行该类型油气藏研究的新思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处理非线性相关参数预测方面的优势,并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试井成果,选用已知油井的产量、油嘴、油压、含水率、气油比、原油密度等6个开发动态参数作为样品输入数据,推导出影响油气藏开发的重要参数(地层系数)与生产信息的关系,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储层参数的结构模型。通过塔里木盆地塔河油气田实例研究,说明了利用动态信息评价油气藏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储层预测和非均质性分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层序划分方案较多。在V 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露头、岩芯、钻井、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通过古水深分析和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认为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更为合理,指出层序4水进体系域(生)+层序5低位体系域(储)+层序5水进体系域(盖)和层序4水进体系域(生)+层序4低位体系域(储)+层序4水进体系域(盖)是相对较佳的2套生储盖组合,并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最主要的2套生储盖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塔河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塔河油田稠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不同程度抬升;原油非烃和沥青质碳同位素偏轻,族组成碳同位素发生倒转;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这些特征表明该区油藏经历了至少两期成藏过程,早期充注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受到高成熟原油充注。塔河油田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成熟度较高,为成熟—过成熟阶段产物,亦显示了两期充注的特征:早期充注的为典型的原油伴生气,充注时间与后期原油的充注时间相同;晚期充注的为高温裂解气,充注方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塔河油田至少存在着3次油气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