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92篇
  免费   2896篇
  国内免费   432篇
电工技术   6543篇
综合类   1261篇
化学工业   463篇
金属工艺   139篇
机械仪表   989篇
建筑科学   2077篇
矿业工程   259篇
能源动力   3432篇
轻工业   220篇
水利工程   497篇
石油天然气   164篇
武器工业   160篇
无线电   481篇
一般工业技术   863篇
冶金工业   126篇
原子能技术   25篇
自动化技术   821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80篇
  2022年   803篇
  2021年   723篇
  2020年   830篇
  2019年   668篇
  2018年   584篇
  2017年   740篇
  2016年   878篇
  2015年   970篇
  2014年   1456篇
  2013年   1159篇
  2012年   1577篇
  2011年   1691篇
  2010年   1017篇
  2009年   1004篇
  2008年   789篇
  2007年   722篇
  2006年   548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针对冷热电联供"以热定电"导致的弃风问题,提出电动汽车与地源热泵协同作用促进风电消纳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引入地源热泵,通过协调电源、热源出力实现联供机组热电解耦,提高风电上网空间;然后,在荷侧考虑电动汽车可调度价值,采用激励型需求响应引导充电负荷有序转移,协助风电并网消纳;最后,以调度周期内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源荷协同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优化软件CPLEX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地源热泵能够有效减少弃风,需求响应削峰填谷效果显著,源荷协同作用下系统风电消纳能力与运行效益更具优势,供电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82.
风电机组凭借超速控制预留备用容量,可以同时实现惯性响应和一次调频2个控制目标.传统的控制策略往往对机组的备用容量利用不足,尚未发挥出超速风电机组的最大调频优势.为此,在深入研究超速风电机组频率控制的基础上,分别分析惯性响应和一次调频与稳态运行点的关系,提出了考虑最优运行点的超速风电机组调频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调频能量模型求解出不同风速下的最优运行点,充分利用风电机组的备用容量参与频率调整,以实现频率跌落速度、深度和稳态偏差之间的优化协调.在DIgSILENT中搭建系统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能够改善不同风速下系统动态频率响应特性,同时可保证风电机组自身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3.
针对当前配电网侧风电消纳率较低的问题,运用Stackelberg动态博弈理论,提出一种以配电网侧为主体、负荷侧为从体的主从博弈模型.通过分析用户负荷特性,建立用户负荷特性模型;运用三角模糊数描述需求响应的不确定性,建立价格型需求响应不确定性模型;以配电网侧配电网运行成本最小及风电消纳最大、负荷侧用户电费最低为目标建立配电网主从博弈经济模型,二者通过优化配电网侧的准实时电价策略集及负荷侧需求响应策略集达到博弈均衡;以修改后的IEEE 30节点系统为算例,采用改进型教与学优化算法求得该主从博弈模型的均衡解.算例仿真分析表明,所建模型能够有效提高配电网风电消纳能力,减少配电网运行成本和用户电费,实现主、从体双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化.  相似文献   
84.
北方供暖地区存在大量热电联产机组,其"以热定电"的运行特性限制了机组调峰能力.同时,随着我国能源替代的提出以及风电的快速发展,建立包含风电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是降低电热耦合以及系统运行成本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电热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在满足用户电热负荷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电不确定性以及系统动态过程中的经济性,提出一种基于情景树结构的随机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为了降低风电功率随机性干扰和风电功率变化难以描述的问题,提出采用一种改进的非线性变换方法建立风电功率非高斯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情景树结构的风电功率变化显式表达结构,在保证鲁棒性的同时降低了优化过程中风电随机性的干扰.最后,通过累计节约成本的复合单步增长率指标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5.
提出了一种高风电渗透率下考虑电网频率支撑需求的储能系统配置方法.以频率变化率和频率偏差为限制条件,建立新能源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功率增量与等效惯性常数、调差系数以及风电渗透率等已知参数的联系.通过对3阶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下的储能系统容量与控制参数进行量化配置,提高不同风电渗透率系统对不平衡功率的消纳能力.以储能配置在频率支撑中贡献的等效单位调节功率为参考,对不同功率增量下储能系统的频率响应贡献、调频出力占比以及输出功率特性进行刻画与分析.仿真验证了该配置方法下的储能系统可控性强,能够较为精准地提供电网所需的有功调节量,有效改善风电并网环境.  相似文献   
86.
储能型虚拟同步发电机(VSG)的灵活控制特性能够为风电并网系统提供有效的频率和电压支撑,然而系统振荡特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风电时变出力特性导致的运行点变化也将使得定参数阻尼控制表现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为此,提出了适应风电出力时变特性的自适应协调阻尼控制策略.首先,在风电并网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推导线性变参数模型,以直驱风机的有功功率为调度变量,根据稳定域确定运行空间范围;然后,利用间隙度量对运行空间进行划分,确定各子运行空间的典型运行点并将其作为多胞形顶点,建立调度增益与系统运行工况以及控制器的映射关系;最后,针对不同频率振荡模式协调设计自适应控制器.测试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适应协调阻尼控制器不仅能够同时阻尼含储能型VSG并网系统中的次同步振荡和低频振荡,也能在风电出力大范围时变工况下保持良好的阻尼水平.  相似文献   
87.
研究风电功率波动特性对于提高风电功率预测精度、促进风电并网消纳、抑制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不利影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风电场实测数据,归纳风电功率波动特性的时变性、异方差性、波动集聚性和"尖峰厚尾"4个基本特征;为定量描述风电功率概率分布,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分别采用正态分布、混合高斯分布以及重尾分布中的t Location-scale分布、稳定分布、拉普拉斯分布对风电功率波动率进行拟合,引入相对熵作为衡量拟合分布优劣的评价指标,并对比分析不同拟合分布的评价结果.仿真结果表明风电功率概率分布更适合采用重尾分布函数来描述,且重尾分布中的t Location-scale分布函数具有最佳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88.
MW级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系统建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沈阳工业大学研制的MW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属于变桨距型机组,它在额定风速以上进行变桨距调功控制.本文针对该机组的特点,分别建立了关桨过程与开桨过程变桨距系统的控制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是设计变桨距控制律、了解变桨距系统动态特性的基础;应用该数学模型,在MW级模型机上进行实验,得出了系统的正弦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89.
风力发电机塔架的涂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照设计要求制备用于风力发电机塔架的防腐蚀配套涂料,塔架的筒体内部涂层由环氧树脂聚酰胺富锌底漆和环氧树脂聚酰胺云母氧化铁中涂漆组成,筒体外部涂层由环氧树脂聚酰胺富锌底漆、环氧树脂聚酰胺云母氧化铁中涂漆和丙烯酸脂肪族聚氨酯面漆组成。该涂料体系的防腐涂层可常温固化,厚度达到275μm,防腐蚀寿命可达20年之久,其防腐效果、耐冲击性和耐候性良好。文章同时讨论了涂装工艺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impacts on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column and the sediment caused by an intensive marine fish farm. The study area was the Plateia Island which is located in an open seawater area in the outer part of Argolikos Gulf (Northeastern Peloponnese, Greece). The particular plant has been in operation since 1988, producing about 350-400 tons per year of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us) and European sea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 The samples were taken on a three-season period started in August 2001 and ended in May 2002. During this study, the main 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parameters on the water column and the sediment were investigated. Specifically, the parameters that were measured included: ammonium-nitrogen, phosphate and suspended solids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organic matter, organic carbon, and phosphorus (total and inorganic) in the sediment samples.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work clearly verify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impacts, mainly identified as increased nutrients and organics concentrations both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the sediment, were realized at the stations closest to the farm. These concentration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cages. The peak values in most of the parameters measured were obtained during summer or spring. However, it has to be mentioned that although the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clearly depict the influence of the fish farm especially on the sediment, their values were, in general,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ose reported in relative studies in Greek fish fa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