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3篇
  免费   1615篇
  国内免费   760篇
电工技术   617篇
综合类   1371篇
化学工业   757篇
金属工艺   1647篇
机械仪表   1211篇
建筑科学   3385篇
矿业工程   344篇
能源动力   204篇
轻工业   115篇
水利工程   703篇
石油天然气   545篇
武器工业   127篇
无线电   99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00篇
冶金工业   276篇
原子能技术   35篇
自动化技术   1075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420篇
  2019年   422篇
  2018年   359篇
  2017年   471篇
  2016年   471篇
  2015年   535篇
  2014年   790篇
  2013年   802篇
  2012年   930篇
  2011年   992篇
  2010年   700篇
  2009年   713篇
  2008年   636篇
  2007年   812篇
  2006年   752篇
  2005年   645篇
  2004年   539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345篇
  2001年   311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Joint radar and communication(JRC)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becoming an essential approach to alleviating spectral congestion. Radar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were designed with common spectral and hardware resources to reduce size, improve performance, reduce cost, and decongest the spectrum. Various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coexistence of radar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radar communication coexistence(RCC) and dual-function radar communication systems(DFRC) in JRC technology. We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problems in the JRC er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JRC technology, we highlight several potentials in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82.
采用两种不同材料的硅胶管和弹性骨架制作了柔性关节,对其进行静力学实验,得出了在相同气压下的弯曲角度和夹持力,并建立了柔性关节形变模型,获得了其气压下的形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硅胶胶管邵氏硬度越小,其剪切弹性模量和弹性模量越小,其硅胶管制的柔性关节柔性和力学特性越好。该研究为弹性硅胶管在气动人工驱动器的应用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3.
相比传统的光场绘制技术,神经网络光场(NeRF)方法可使用神经网络拟合场景的光线采样,将隐式编码输入图片的光场,合成新视图. 针对NeRF方法训练时间长,绘制视图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联合采样的NeRF方法,通过使粗糙网络和细腻网络共享均匀采样结果的方法,减少了不必要的光线采样,从而加快了网络训练和视图合成的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在取得近似视图合成质量的情况下,与NeRF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训练时间减少了20%,视图合成的效率提高了25%.  相似文献   
84.
提出适用于装配式大跨度组合框架结构的钢管混凝土柱-混合梁节点. 为了研究节点的抗震性能及受力机理,对2个足尺中柱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2个试件分别采用混合梁端型钢翼缘削弱式(RBS)节点以及梁端普通型钢节点. 对2个节点的破坏形态、耗能能力、承载能力、延性以及混合梁的应变分布规律进行对比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对梁端型钢翼缘的削弱处理可以有效促进试件在翼缘削弱区形成塑性铰,避免梁端焊缝的脆性破坏. 相比型钢未经处理的节点,翼缘削弱节点展现出更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梁底附加钢筋屈服后的黏结滑移会影响节点的耗能能力,在锚固长度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其配筋率,以防止过早出现附加钢筋屈服后的黏结滑移.  相似文献   
85.
为了研究焊接细节对钢结构超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以T型接头为对象,在通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平台上,开发基于Arlequin算法的结构多尺度计算程序. 利用多尺度算法,开展焊接接头的局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比较焊趾半径、厚钢板未熔透长度及焊趾表面凹凸对局部塑性应变履历的影响,利用Coffin-Manson模型对T型接头的超低周疲劳特性进行定性讨论.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焊趾位置是焊接接头的超低周疲劳易损位置,厚钢板的未熔透长度对焊接部位局部塑性应变的影响不大;焊趾半径对焊趾局部塑性应变有较大的影响,增大焊趾半径可以有效提升钢结构在循环荷载下的超低周疲劳性能;焊趾表面的平整性是影响焊趾局部塑性应变履历的重要因素,尖锐的凹坑会明显降低焊接接头的超低周疲劳性能,磨平的焊趾表面可以减少局部塑性应变,提高接头的超低周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86.
为了深入研究机器人驱动系统,需要进行单关节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建模与仿真。首先对单关节机器人的规划轨迹、机械结构、电气结构和控制器分别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伺服系统的仿真模型;最后对仿真结果做了分析,为机器人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调试提供了有效模型和依据。  相似文献   
87.
为满足装配式建筑节点接缝混凝土抗震性能的需要,以一种自平衡预应力中空棒为研究对象,研究接缝位置短杆件施加预应力的效果。根据力的平衡机理,对结构内部钢棒施加压力使结构外部钢管协调受力拉伸,达到设计预应力后由螺母锁定,将杆件埋入到装配式节点接缝混凝土,浇筑早强灌浆料,待固结达到预定强度释放反力棒,依靠外螺纹结构与混凝土的粘结力自锚实现接缝混凝土施加预应力。力学性能分析方面,研究杆件张拉阶段、静置松弛阶段应力变化及损失情况,验证了杆件张拉完成至放张前应力存储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杆件放张后应力分布、预应力损失等参数,验证了杆件应用到节点混凝土后传递应力的机理及有效性,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中空棒技术作用于装配式节点接缝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震和耗能能力,对装配式建筑节点混凝土高抗震性能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8.
斜加劲梁柱节点翘曲传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梁和柱内的翘曲位移及其双力矩通过斜加劲的梁柱节点的传递提出了新的数学分析模型.新模型除了节点区内梁柱翼缘在自身平面内的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外,还考虑了斜加劲肋在自身平面内的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节点区腹板对斜加劲肋扭转变形的约束,得到了节点域双力矩的计算公式.算例表明,提出的模型与板壳有限元方法结果符合非常好,而传统的梁柱翘曲连续的处理方法与板壳有限元方法结果有较大的误差.该方法可以简单地通过修改传统的薄壁杆件单元刚度矩阵来实现,并可以解决薄壁构件框架弯扭线性和非线性分析.  相似文献   
89.
兵力筹划配置是组织指挥控制活动的核心.为满足军事信息化不断发展背景下联合战术行动指挥控制精度和速度越来越高的要求,提出基于能力需求匹配的联合战术行动兵力筹划方法.根据武器装备平台遂行任务能力,设计了兵力筹划模型,以分解联合战术任务需求、量化描述兵力、提取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给出了剪枝优化后利用匈牙利算法的求解流程;最后设计了一个海空联合战术行动的想定背景对本文方法进行了检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0.
温控防裂与横缝工作性态调控是混凝土拱坝施工期面临的两大难题,而冷却通水策略是控制拱坝混凝土安全、横缝开合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提出了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与横缝性态智能控制方法,并综合应用智能化控制理念、仿真分析工具、自动控制技术构建了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与横缝性态智能控制系统。分析表明,该系统有效调控了坝体应力与横缝工作性态、充分发挥了混凝土材料性能、大幅提升了温控施工效率,实现了拱坝温控防裂与横缝性态调控的多目标智能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