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77篇
  免费   4838篇
  国内免费   1985篇
电工技术   10340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507篇
化学工业   813篇
金属工艺   460篇
机械仪表   3385篇
建筑科学   753篇
矿业工程   1874篇
能源动力   918篇
轻工业   152篇
水利工程   593篇
石油天然气   2327篇
武器工业   463篇
无线电   184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49篇
冶金工业   549篇
原子能技术   126篇
自动化技术   5948篇
  2024年   209篇
  2023年   515篇
  2022年   961篇
  2021年   1144篇
  2020年   1282篇
  2019年   897篇
  2018年   836篇
  2017年   1011篇
  2016年   1136篇
  2015年   1337篇
  2014年   2029篇
  2013年   1617篇
  2012年   2307篇
  2011年   2266篇
  2010年   1680篇
  2009年   1796篇
  2008年   1709篇
  2007年   2026篇
  2006年   1760篇
  2005年   1451篇
  2004年   1238篇
  2003年   1095篇
  2002年   813篇
  2001年   759篇
  2000年   612篇
  1999年   496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1.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演化恢复和区域构造背景,系统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断裂分布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发育深部和浅部2套断裂体系,深部断裂体系和浅部断裂体系分别发育3种断裂样式。车排子凸起共经历5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晚二叠世挤压-逆冲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初始形成,晚侏罗世逆冲-走滑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最终定型,新近纪叠加掀斜、局部伸展控制了浅部断裂体系的形成。不同断裂体系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深部断裂体系的红车断裂是重要的油源断裂,低序级断层控制形成了石炭系火山岩优质储集体;浅部断裂体系使得油气向浅部层系运移调整,同时形成了断块圈闭、断鼻圈闭和断层-岩性圈闭等丰富的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2.
The perpetual energy production of a wind farm could be accomplished (under proper weather conditions) if no failures occurred. But even the best possible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maintenance of a system cannot eliminate the failure possibili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minimize the system failures, the most crucial components of the wind turbines, which are prone to failures, should be identified. Moreover, it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and classify the criticality of the system failures according to the impact of these failure events on wind turbine safety. The present study is processing the failure data from a wind farm and uses the Fault Tree Analysis as a baseline for applying the Design Structure Matrix technique to reveal the failure and risk interactions between wind turbine subsyst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performed and by introducing new importance measures, the “readiness to fail” of a subsystem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failure riskiness” can determine the “failure criticality.” The value of the failure criticality can define the frame within which interventions could be done. The arising interventions could be applied either to the whole system or could be focused in specified pairs of wind turbine subsystems. In conclusion, the method analyzed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by the wind turbine manufacturers and the wind farm operators as an operation framework, which can lead to a limited (as possible) design‐out maintenance cost, failures' minimization, and safety maximization for the whole wind turbine system.  相似文献   
13.
靳勇强 《山东煤炭科技》2020,(5):79-80,83,91
基于四候煤矿3108回风顺槽过F3断层期间,顶板出现严重破碎、下沉现象,提出了俯斜台阶法施工工艺,并对断层破碎带顶板采取MF-2型化学材料注浆加固以及"钢筋锚索网+U29梯形棚"联合支护措施。支护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联合支护有效控制了断层破碎区顶板下沉、破碎现象,保证了巷道顶板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Chemical process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process variables and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The vine copula ha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portraying the dependence of high-dimensional variables. However, as the dimensions increase, the vine copula model incurs a high computational load; such pressure greatly reduces model efficiency.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ables in the industrial process are complex. Different variables may be strongly or weakly associated or even independent.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ocess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correlation variable classification and vine copula. The weighted correlation measure is first used to divide variables into a correlated subspace and weakly correlated subspace. Then, two vine structures, C-vine and D-vine, are applied to the correlated and weakly correlated subspaces, respectively. This method takes advantage of C-vine for correlated variables and the flexibility of D-vine for weakly correlated variables. Finally,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different subspaces.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ystem and the Tennessee Eastman proces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15.
同沉积压扭断层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油气成藏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逆断层断面产状呈上陡下缓的铲式特征,生长系数变化在1.3~2.5之间,断距纵向上向浅层逐渐变小和横向上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大,总体表现为典型的同沉积压扭断层。指出该断层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冲断期、褶皱发育期、平静期及二次活动期4个阶段,长期活动的NWW向主干断层除控制构造带的展布格局外,还控制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组合的空间发育,同时还有效地沟通着源岩与圈闭并成为有效输导体系的一部分,近N S向展布的次级断层决定着局部构造的发育特点,与NWW向断层联合控制着油气的局部富集。  相似文献   
16.
廊固凹陷大兴断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廊固凹陷断裂系统复杂,其中大兴断层是中西部的控盆边界断层,它通过对凹陷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的控制进而影响整个凹陷的油气分布。从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的沉积演化角度,按不同段落断裂展布的方向、产状的陡缓、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不同层段物质组份的差异,将大兴断层划分为4段:北段、中北段、中南段和南段,各段又可进一步分为上下不同的两段。各段断层的结构、形态、伴生构造、活动时间等都存在较明显差异,通过控制物源而控制沉积相的展布、储层物性和生储盖组合。相应的伴生构造和沉积物发育特征导致构造、构造-岩性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北段下段、中北段下段近湖一侧是廊固凹陷中西部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中北段上段发育的生物气藏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微构造的地震识别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胜利油田的油气勘探具有较大的剩余勘探潜力,且大部分油气蕴藏在微构造油气藏中。微构造油气藏在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老区均有分布,纵向上从沙四段到东营组均有发育。该类油气藏埋深浅、储层物性好、产量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微构造油气藏在国内外研究较少,国内外较注重目的层沉积微构造的研究,且主要是沉积微构造对注采关系的影响。在对复杂断块的精细研究中,以前研究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应用钻井资料对断层的成因和对断层封堵性的研究上,而对微构造圈闭的成因、识别及成图,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文章划分了微构造的类型,研究了微构造的特点,并认为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后期改造作用是微构造形成的3种主要原因。同时,利用地震资料对微构造圈闭的识别方法和描述技术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技术系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油气田老区的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井下电视在大港油田水源井水井结构检测、井管故障检测、指导落物打捞、水源井验收、地层结构检测及水源井地层受力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应用井下电视检测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复杂断块群油田以断鼻、断块及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垂向含油层系多,平面上叠合连片,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主体部位的断鼻断块内。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控制因素的分析,指出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方向和富集程度,油气藏含油范围和油气藏高度则主要受断层封闭性和封闭程度的控制,油气分布规律受伸展构造所伴生的各种断块群构造型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柴北缘地区走滑反转构造及其深部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局部构造主体发育多条高角度走滑断层,构造变形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而断裂带之间的凹陷则未发生大的变形,以沉积、沉降作用为特征.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深部地壳存在低速层,地壳块体可能沿深部断裂带发生东西向的拆离作用.构造分析认为,在侏罗系烃源岩的排烃高峰阶段,冷湖6号构造并没有形成圈闭,而冷湖7号构造的高点与现今不一致,因而现在的构造高部位不具备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冷湖构造带附近为侏罗系断陷分布区,侏罗系厚度较大,原生油气藏可能分布在该带的周缘地区,包括北部斜坡、喜马拉雅运动早中期的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继承性凹陷的深部以及由深凹陷内侧断裂带所围限的断块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图4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