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33篇
  免费   4960篇
  国内免费   2470篇
电工技术   5548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5229篇
化学工业   2657篇
金属工艺   3035篇
机械仪表   3722篇
建筑科学   6458篇
矿业工程   1313篇
能源动力   1726篇
轻工业   920篇
水利工程   1192篇
石油天然气   1389篇
武器工业   574篇
无线电   536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561篇
冶金工业   2706篇
原子能技术   447篇
自动化技术   6421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584篇
  2022年   1219篇
  2021年   1436篇
  2020年   1644篇
  2019年   1344篇
  2018年   1065篇
  2017年   1550篇
  2016年   1680篇
  2015年   1828篇
  2014年   3320篇
  2013年   2637篇
  2012年   3675篇
  2011年   3933篇
  2010年   2972篇
  2009年   2951篇
  2008年   2618篇
  2007年   3175篇
  2006年   2616篇
  2005年   2275篇
  2004年   1864篇
  2003年   1616篇
  2002年   1332篇
  2001年   1179篇
  2000年   960篇
  1999年   791篇
  1998年   601篇
  1997年   480篇
  1996年   372篇
  1995年   348篇
  1994年   244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刮板输送机中板磨损失效已成为输送机运行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中板耐磨性,基于蜣螂非光滑单元进行了仿生中板设计,以磨损量为响应值,进行了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试验。根据响应面法试验结果得到的因素显著性影响顺序(从高至低)依次为:径向距离,深径比,直径,节距角。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磨损量与因素的回归预测模型,经试验对比发现,预测模型与真实试验的相对误差为3.2%。在特定工况(煤散料粒度为6~8 mm、载荷为20 N、刮板链速为0.65 m/s及试验时长为6 600 s)下,当深径比为1.41、直径为0.69 mm、节距角为6.55°和径向距离为4.66 mm时,磨损量最小,仿生中板的耐磨性提高了12.6%。分析其耐磨机理发现,与光滑板相比,仿生板的磨粒磨损及黏着磨损较轻。凹坑分布可破坏持续切削中板表面的煤粒运动状态。中板的仿生优化可为今后刮板输送机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洋 《铜业工程》2020,(4):66-68,101
针对某厂铜电解种板工序存在的始极片质量波动较大的问题,从种板系统体积控制和添加剂匹配的角度出发,分析各种因素对始极片质量的影响,做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使种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始极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两大历史性战略任务。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人际关系的交错性,新时代的大学生行为状况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新时期大学生行为特点,我们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强化学风建设、做好班级自主管理和深化社会服务四个方面工作进行分析,提出了全面引导、约束、规范和优化大学生的行为的建议和对策,从而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柳钢冷轧板带厂1550 mm单机架平整机机前甩尾轧制的工艺。改进前轧制每卷钢卷生产效率低,钢卷成材率低,改进后生产效率、成材率明显提高,部分规格的钢卷能实现带尾剪切长度为零。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相比,滑模控制(SMC)方法可以比较容易地将不确定性纳入控制器设计中,从而增强系统的鲁棒性。探索了SMC技术在运载器主动段姿态控制中的工程应用,首先通过分析基于趋近律的SMC系统,提出了降低不连续切换项系数的需求,然后研究了基于干扰上界的SMC方法。三通道小偏差仿真结果验证了两种方法的控制效果,表明第2种控制器的鲁棒性更好,稳态误差小,同时发动机喷管摆角需求较小。  相似文献   
16.
川西彭州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潮坪相薄储层识别难度极大。围绕如何从复合地震强反射中区分并识别上、下两套储层面临的地球物理难题,采用先“分”后“合”的研究思路,基于实际地层结构及不同储层叠加样式建立正演模型,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剖析了不同主频条件下薄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波形差异化分析,从复合地震响应中“剥离”出了两套储层所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明确了两套储层在不同频带下的地震识别标志和识别方法,为该区强反射界面干扰下两套薄互层储层辨识机理分析及精准预测奠定了基础。基于不同频带下薄储层辨识机理的分析结果,定性预测了薄储层平面展布,提出了深层潮坪相薄储层识别和预测难题的解决方案,为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面向薄储层的地震采集技术设计、地震资料处理及薄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article, two novel kinds of focusing elements as reflector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One is the grooved Fresnel zone plate reflector with continuous phase‐correcting. The other called subzone paraboloid reflector, has the profile tha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paraboloids. Their diffraction efficiencies and bandwidths are described. The two elements still preserve the advantages of Fresnel zone plates, namely, low profile, high efficiency, and simple fabrication. Two dual‐reflector antennas using the proposed focusing elements as the main reflectors are simul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antennas have good radiation performances.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Int J RF and Microwave CAE 25:101–108, 2015.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ABAQUS结构仿真软件对某发电用柴油机油底壳进行模态、强度计算。在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下,油底壳底部为悬空状态,模态计算结果显示油底壳一阶模态距发动机点火激励频率点较近,低于激励频率的1.2倍,模态不满足设计要求;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油底壳底部压在装配台上,发动机在上下方向三倍的重力加速度冲击载荷工况下,油底壳产生的应力最大值低于对应材料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对油底壳两种状态下的仿真分析,验证和确保了油底壳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有效避免了发动机装配和实际运行过程中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含齿形裂隙岩石在单轴压缩下的破坏特征及强度特性,制作了含不同裂隙倾角和起伏角的齿形裂隙类岩石材料试件,并采用岩石力学伺服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试件主要产生拉伸、剪切和拉剪复合裂纹,且根据裂纹的扩展路径可划分为A型(拉伸破坏)、B型(剪切破坏)、C型(复合破坏)3种破坏模式,裂隙倾角对试件最终破坏模式影响显著;(2)当裂隙倾角较小时,试件应力—应变曲线为多峰曲线,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曲线呈单峰形式,表现为延性减弱,脆性增强,而裂隙倾角相同但起伏角不同的试件应力—应变曲线大致相同;(3)当裂隙起伏角相同时,试件当量峰值强度随裂隙倾角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且裂隙起伏角对试件当量峰值强度的影响小于裂隙倾角。  相似文献   
20.
We deal wit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incremental degradation of the internal coating (e.g. a polymeric material) of a metallic pipe in which a fluid flows relatively fast. The fluid drags solid impurities so that longitudinal scratches, inaccessible to any direct inspection procedure, are produced on the coating. Time evolution of this kind of defects can be reconstructed from the knowledge of a sequence of temperature maps of the external surface. The time-varying orthogonal section of this damaged interface is determined a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polar angle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suitable eff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by means of Thin Plate Approxi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