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0篇
  免费   559篇
  国内免费   110篇
电工技术   35篇
综合类   301篇
化学工业   6633篇
金属工艺   143篇
机械仪表   87篇
建筑科学   469篇
矿业工程   62篇
能源动力   18篇
轻工业   696篇
水利工程   43篇
石油天然气   102篇
武器工业   39篇
无线电   1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73篇
冶金工业   26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324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644篇
  2012年   646篇
  2011年   645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467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556篇
  2006年   535篇
  2005年   506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372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红外研究丁羟二异氰酸酯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D)与二异氰酸酯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NCO与OH的反应为二级动力学反应,由于位阻效应和共轭效应,MDI比TDI的反应活性大得多,前者的反应速率常数大约是后者的10~20倍。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随NCO的过量而有所变化。在NCO过量体系中。TDI-HTPBD体系中有次级反应发生,由于氢键的作用,次级反应为对于氨基甲酸酯基为二级、NCO为一级的三级反应动力学.由于位阻效应,MDI体系很难发生次级反应。  相似文献   
22.
聚四氢呋喃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聚四氢呋喃技术进展、氨纶弹性纤维发展现状和国内外聚四氢呋喃产能和需求。  相似文献   
23.
聚氨酯IPN的研究——制备方法与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聚氨酯 IPN合成技术的主要特征 ,PU预聚体分子量大小、NCO/ OH的比值 ,互穿网络的方式及反应温度、速率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制革用水乳型聚氨酯涂饰剂行业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概述了制定该标准的背景,对标准的主要内容加以科学的阐述。  相似文献   
25.
含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醚聚氨酯膜透气性及表面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四氢呋喃(PTMO)为软段,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丁二醇BD为扩链剂)制成的多相嵌段共聚物作为基质材料,进行了气体(O2和N2)透过性试验,同时对膜材料进行了ESCA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共聚物膜的透气性能取决于材料中连续相组分,随着软段中PDMS含量的改变而变化。当PDMS含量较高时,共聚物膜显示出PDMS均聚物的特性,具有较高的气体秀  相似文献   
26.
The effect of cyclic stressing on the strength of single lap adhesive joints has been studied and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strength observed when the maximum stress exceeds about 40% of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but whether or not a true endurance limit exists is not proven. Fallacies are shown in some of the techniques which have been proposed for studying the fatigue behaviour of adhesive joints.  相似文献   
27.
油墨用聚氨酯胶粘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用于印刷油墨的单组分溶剂型聚氨酯粘合剂,考查聚合物多元醇类型对树脂微观形态、机械性能以及印刷适应性和附着性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酯型树脂的微相分离程度低于聚醚型,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印刷适应性和附着性。  相似文献   
28.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成膜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XPS和接触角测试研究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在不同基材上的成膜情况,并对共聚胶膜的耐水性和附着力进行了考察.由于该共聚乳液同时存在着亲水组分和疏水组分,所以它在不同的基材上成膜可导致其膜表面的组成成分不同,因而导致其耐水性和附着力也随基材而异。结果表明,亲水性的聚氨酯组分均富集于胶膜内部,但胶膜底层聚氨酯组分的含量却随基材的不同而不同。在憎水且表面张力较高的基材上,共聚胶膜的耐水性良好;共聚胶膜的附着力在表面张力较高的基材上也良好。  相似文献   
29.
吕冬  杜中杰  张晨  励杭泉 《石油化工》2006,35(10):994-997
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出一系列阻尼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PU/P(MMA-BM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聚合物,通过动态力学分析方法表征了PU/P(MMA-BMA)IPN聚合物的阻尼性能。探讨了加入催化剂、高温后处理、交联剂用量及PU与P(MMA-BMA)的质量比对PU/P(MMA-BMA)IPN聚合物阻尼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高温后处理后,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交联剂二乙烯基苯用量(占MMA和BMA的摩尔分数)为1.5%、PU与P(MMA-BMA)的质量比接近1或小于1时,PU/P(MMA-BMA)IPN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30.
Polyester‐based polyurethane/nano‐silica composites were obtained via in situ polymerization and investigated by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or FTIR coupled with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TIR‐AT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 Instron testing machine,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DMA) and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FTIR analysis showed that in situ polymerization provoked some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polyester molecules and nano‐silica particles. FTIR‐ATR, TEM and AFM analyses showed that both surface and interface contained nano‐silica particles. Instron testing and DMA data showed that introducing nano‐silica particles into polyurethane enhanced the hardness, glass temperature and adhesion strength of polyurethane to the substrate, but also increased the resin viscosity.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showed that nano‐silica obtained by the fumed method did not shield UV radiation in polyurethane films. Copyright © 200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