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9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324篇
电工技术   30篇
综合类   505篇
化学工业   572篇
金属工艺   1103篇
机械仪表   170篇
建筑科学   1980篇
矿业工程   157篇
能源动力   63篇
轻工业   190篇
水利工程   218篇
石油天然气   71篇
武器工业   38篇
无线电   69篇
一般工业技术   785篇
冶金工业   518篇
原子能技术   20篇
自动化技术   7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440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35篇
  2005年   353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研究不同加固方式对梁受弯性能的效果,以节约加固成本,采用单元"生死"技术对预应力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并与试验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和试验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粘贴方式的预应力碳纤维布钢筋混凝土梁.第一种粘贴方式是预应力碳纤维布梁底全部粘贴;第二种粘贴方式是预应力碳纤维布梁底跨中粘贴;第三种粘贴方式是预应力碳纤维布梁底跨中部分粘贴.对三种不同粘贴方式下的预应力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三种不同预应力CFRP布粘贴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采用第二种加固方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2.
对某续建加固项目进行了普通钢支撑方案和黏滞阻尼支撑方案的对比,给出了黏滞阻尼器的布置形式和设计参数,通过ETABS计算分析表明设置黏滞阻尼器能显著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减小结构加固量。  相似文献   
73.
The AZ31 alloy ingot with diameter of 110 mm and length of 3500 mm was fabricated successfully. The compositions and microstructure morphologies of the ingot at different locations were performe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distributed homogeneously through the whole alloy ingot and the average grain size increased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center. The results of the EDS and element face-scanning illustrated that the eutectic compounds mainly consisted of fl-Mg17Al12 and a small amount of fl-Mgl7(AlZn)12. Furthermore, slight improvements of the strength and ductility were observ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urface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alloy ingot, while both th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to failure of the samples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are higher than that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The fine grain strengthening was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the strength of the as-casted AZ31 alloy.  相似文献   
74.
通过向模拟A/O生化池中投加填料强化该工艺处理小城镇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O段溶解氧的质量浓度控制在2~3 mg/L,温度控制在28℃,进水p H在7.2~7.8的条件下,该工艺的优化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污泥回流体积比为20%,模拟装置在该优化工况下运行时,对COD、NH4+-N及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1%、96.3%、73.3%。为提高除磷效果,增加后置化学辅助除磷后,TP平均去除率可达86%,出水中COD、NH(4)+-N含量均能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TP含量能达到一级B标准,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5.
中高锰钢耐磨堆焊层的自强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锰钢堆焊可焊性差的问题,利用接触疲劳试验分析了Mn元素在Fe-Mn合金中的作用.阐述了中高锰钢耐磨堆焊层的自强化机理.高锰钢的自强化以加工硬化为主,而中锰钢的自强化以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强化为主.这种特殊的强化机制能够显著提高堆焊层的使用寿命.通过相变热力学分析,对获得中锰钢堆焊层成分的方法进行了设计.利用动载磨料磨损试验验证了中高锰钢的自强化机理.  相似文献   
76.
在试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过程,板坯均热后被轧制到7mm厚并通过控冷来模拟辊道冷却和带钢的缓慢卷取过程。本文选用低碳钢,研究了V、N、Nb微合金化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证明在V-N钢中加入Nb对钢的强化机制有较大影响,使V-N-Nb钢中的析出强化增大,这表明V-N-Nb微合金化可充分地发挥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析出强化作用,析出强化对屈服强度的贡献比V-N微合金化提高17MPa。  相似文献   
77.
高硅铸钢的强韧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祥  李言祥 《铸造》2006,55(12):1239-1243
采用X射线衍射,计算了高硅铸钢等温淬火热处理后的贝氏体铁素体含碳量,采用TEM分析了贝氏体铁素体中的错位,研究了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尺寸与高硅铸钢屈服强度、硬度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硅铸钢的强化以及韧化机理,高硅铸钢的强化是固溶强化,位错强化和细晶强化综合作用的合理;而高硅铸钢的韧化是存在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富碳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细小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共同作用的结果。合适的Si含量也是影响高硅铸钢韧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8.
氯盐溶液中铅置换银的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跃华  水承静 《贵金属》1996,17(2):26-31
应用旋转圆盘技术研究了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铅置换银的动力学。置换速率明显受到温度、搅拌速率、初始银浓度及溶液pH值的影响。溶液pH值由中性降至弱酸性时,有利于置换反应的进行。适当条件下,每平方米铅板上银的沉积量在1.5h内可达到0.26kg以上。体系的置换反应机理符合扩散控制机理。动力学数据服从一级反应速率的规律。  相似文献   
79.
W18Cr4V高速钢激光相变强化层的残余应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X射线衍射法对W18Cr4V高速钢激光相变强化层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变强化层表面的残余应力为压应力,内部为拉应力,近似按正弦函数分布。其大小和分布状态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而改变。当改变工艺参数使表面熔化时,表面为拉应力。  相似文献   
8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透射电镜、硬度计、3D轮廓仪和UMT-3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复合添加微量Nd和Er元素对Mg-6.0Zn-0.5Mn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量Nd和Er元素后,晶界处种类和数量更多的金属间化合物会阻碍晶界的迁移和滑移,基体中动态析出的β_1^"相密度增大且平均长度减小,更多的动态析出相以及弥散分布的金属间化合物提高了使基体的硬度,降低了磨损量。Mg-6.0Zn-0.5Mn合金在5N低载荷下的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并伴有氧化磨损;当载荷增大至20N,磨粒磨损明显减弱,氧化磨损程度增大。复合添加微量Nd和Er后,Mg-6.0Zn-0.5Mn-0.6Nd-0.3Er合金在低载荷下(5N)的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伴有氧化磨损和黏附磨损;由于耐磨性提高,当载荷增大至20N,磨损机制仍以磨粒磨损为主,黏附磨损程度有所减弱,并伴有氧化磨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