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6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35篇
化学工业   33篇
金属工艺   70篇
机械仪表   32篇
建筑科学   19篇
矿业工程   30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3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53篇
冶金工业   74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21.
较低倍X射线像的灰级修正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应用同型计算机直接采集电子探针X射线像,并用伪彩色显示技术进行观察。发现电子束扫描方式下的低倍X射线像存在严重失真,并且倍数越低越严重;相同倍数时,谱仪的低波段比高滤段严重;不同谱仪上迭起方向不同。极低倍X射线像已无法使用,较低倍X射线像可以进行灰级修理。修理方法是,在完全的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采集标样和试样中某元素的X射线像,根据标样X射线像找出各像素点的修理因子;用该修正因子对试样元素的X射  相似文献   
522.
以HC300W热成型钢为研究对象,摸索了电子束流、加速电压和束斑尺寸等电子探针分析参数对钢板表面富集元素表征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露点下试样表面元素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电子束流从50 nA、100 nA增大到200 nA时,电子探针所表征的钢板表面平均颗粒尺寸从3.66μm、5.72μm增大到7.91μm...  相似文献   
523.
通过定向凝固、电子探针(EPMA)、Factsage等多种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对中锰耐磨钢凝固过程溶质元素微观偏析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定向凝固试验中当拉速为50μm·s-1时,中锰钢的二次枝晶间距平均值为59.77μm;中锰钢凝固过程组织转变为L→L+γ→γ属于奥氏体凝固模式,无包晶反应的发生,也无铁素体相及其他相的出现;中锰钢定向凝固过程中Mn、Cr在枝晶间的含量明显高于枝晶内,表明Mn、Cr元素发生了明显的正偏析行为;通过对各特征参数求解,构建了中锰钢溶质元素微观偏析模型,发现中锰钢定向凝固过程中Mn元素偏析指数与Brody–Flemings模型符合较好,而Cr元素偏析指数与Clyne–Kurz模型分布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24.
锆合金具有良好的核性能、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在核工业、航空航天和医疗设备等领域中应用前景广泛。深入了解锆合金显微组织对于掌握其性能和性质至关重要,其显微组织(如第二相、氧化膜、氢化物等)在加工和服役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及对性能影响正得到材料科学、核工程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先进表征技术,如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电子探针显微技术、原位表征技术及原子探针分析技术等已被应用于锆合金显微组织研究。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可对锆合金包壳的第二相、氢化物和氧化膜的显微组织特征进行表征,为锆合金包壳材料性能的优化改进提供支持。电子探针显微技术(EPMA)是高分辨率显微技术,可对锆合金的微观结构及表面特征进行分析。原位表征技术,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辐照技术、原位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原位拉伸实验和原位拉曼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辐照技术,可用于研究锆合金在辐照条件下的行为及辐照引起的微观结构变化;原位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可用于研究锆合金在腐蚀过程中的阻抗模量及氧化膜厚度的变化;原位拉伸实验,可实时观察锆合金的变形行为;原位拉曼光谱,可用于检测锆合金成分及结构的变化。原子探针分析技术,可对锆合金中元素偏聚现象、氧化过程、氢的分布及纳米尺度下原子分布情况的表征。综述了先进表征技术在锆合金微观组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锆合金显微组织的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锆合金的微观结构提供了参考,深化了对锆合金组织结构及性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525.
本研究利用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建立Mo-Ti-Ru三元系的1100°C和1300°C等温截面相图,实验结果表明:(1)在1100℃等温截面相图中存在三个三相区,而1300℃等温截面相图中存在两个三相区;(2)在1100℃等温截面中,由于Ti的加入,σ-Mo5Ru3相被稳定化并形成一个小单相区;(3)在1100℃和1300℃等温截面相图中,(βTi, Mo)相均从富Mo侧一直延伸至富Ti侧,并且具有较大的固溶度。Mo-Ti-Ru三元系相平衡的测定为Ti基合金热力学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基础理论信息。  相似文献   
526.
帘线钢由于含有较高的碳含量,极易在连铸过程中产生中心偏析和疏松、缩孔缺陷,影响成品稳定性。目前,轻压下工艺作为一种改善铸坯内部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连铸生产中。实验以LX86帘线钢为例,制定不同拉速下的轻压下实验方案,进行工业试验。使用碳硫检测仪、电子探针(EPMA)等对工业试验后铸坯及轧材元素偏析情况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拉速设定为2.2 m/min时,铸坯中心碳偏析指数由1.136降低至1.062,轧材中碳、硅元素偏析指数得到改善,有效改善了铸坯内部元素均匀性,为后续成品的质量稳定性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527.
“这是我们需要第二台宝美机床的原因之一,”Kroeplin GmbH的总经理Markus Deberle把一个非常小的金属部件递到我们的摄影师Ralf Baumgarten的眼前说道。这是一个电子探针最小探针臂的测量触头,测量长度范围在2.5到12 mm之间。这一极其精密的部件采用1.4301不锈钢制成,长约20 mm。其独特之处包括超小半径(0.4和0.1 mm),且某些部分的厚度不到0.8 mm。使用该部件可以轻松准确地检验液压密封件的凹槽。  相似文献   
528.
锆合金/钨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对其最终在核材料领域的应用产生重要影响。界面处的元素扩散行为是研究其服役过程中相变的基础。为了判定锆合金/钨复合层界面是否有W元素扩散,需要甄别锆合金中微量Sn元素与W元素峰位的干扰。Au元素峰位与Sn元素的高度重合需要对Au元素做进一步判定。电子探针(EPMA)全元素定性分析图谱能够提供元素峰位干扰的重要信息。W元素的M线系及L线系分别与Zr元素的L线系及Sn元素的K线系高度重合,通过对比锆合金侧不同位置的精扫测试结果,在PET以及PETH图谱中检测到W元素的Mα、Mβ信号,确认了在复合层界面处含有W元素,而在远离界面处不存在W元素。Au元素的Mα峰与Zr元素的Lβ峰重合,同时Au元素的Lα峰位置为88.402 mm又与Sn元素的Kβ2重合。同样对比不同位置的精扫测试结果发现,采集到Au元素的X射线信号在不同位置保持一致变化。判定该材料中不含有Au元素,Au元素为误标。  相似文献   
529.
以标准JJG 901—1995和GB/T 15075—1994为指导,根据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不同分项的检定原则,并结合其软件功能,实现了分析仪便捷、快速的状态检定;探讨了JJG 901—1995标准中相对比较陈旧的流程和指标,以及该标准中需要更新的方法和规范。结果可为操作人员掌握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的状态、第三方计量机构的仪器检定工作和JJG 901—1995的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0.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可通过校正曲线法准确地测定质量分数小于1%的钢中微区组织的碳含量。目前,建立校正曲线所使用的标准样品主要为Fe-C合金,鲜有轴承钢标准样品研制及其应用的报道。实验通过真空冶炼得到一组不同碳质量分数(0.180%~0.94%)的轴承钢研究材料,并按国家标准对其稳定性和均匀性进行定量判定,以得到一组适用于校正曲线法定量分析轴承钢中碳含量的标准样品。研究表明,轴承钢研究材料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依据其所建立的校正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79 17,与Fe-C标准样品的校正曲线相比略低。但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更接近于实际钢铁产品,其所测得的钢中碳含量更接近于真实值。轴承钢系列标准样品的研制为今后准确测定轴承钢显微组织中碳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