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03篇
电工技术   45篇
综合类   115篇
化学工业   25篇
金属工艺   29篇
机械仪表   274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武器工业   21篇
无线电   77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4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7篇
自动化技术   9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ABSTRACT

Acoustic properties of aqueous solution of AgNO3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in presence of Tannic Acid at a fixed concentration (1 × 10?4 M/L) are studied by ultrasonic method. Tannic acid, a compound derived from plant extracts, is used as the reducing and stabilizing agent to synthesize Ag-NPs and also enables variation of the mean size of Ag-NPs by taking a suitabl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AgNO3 and Tannic acid in distilled water. Ag-NPs are synthesized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further stabilized with the aid of sonication.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acoustic properties is studi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coustic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using multi-frequency nano fluid interferometer.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ystematic increase in ultrasonic velocity upto 60 oC for almost all the concentrations studied and thereafter its value decreases, while this velocit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AgNO3 in solution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only. This study is important to find optimum concentration required for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The present result will be useful as data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2.
基于自主研制高精度数字化相移干涉仪的需求,针对干涉仪的压电陶瓷移相器设计了一种高压放大电路。通过双极性运算放大器OP07构成低噪声,非斩波稳零的低压放大电路与中功率线性三极管MJE340和MJE350构成高压放大电路进行直流耦合,结合反馈网络,功率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以及限流保护电路,将计算机输出的0~5 V低电压的移相控制信号稳定线性放大到-30 V~+130 V范围,且输出低至10 mV 峰值的纹波,满足压电陶瓷移相器的高压驱动控制要求和相移干涉仪的高精度移相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3.
基于Hopkinson杆的窄脉冲校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动态校准装置难以安全产生窄脉冲激励信号的问题,基于Hopkinson压杆技术,以压缩空气作为激励源,采用子弹撞击杆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可以产生6~10μs窄脉冲校准系统。该系统选用600 mm×10 mm的钛合金Hopkinson杆,使用应变片和轴向激光干涉仪同时测量获取窄脉冲信号。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动态校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产生的窄脉冲可充分激励起8309的谐振频率,通过幅频特性曲线得其工作频带。  相似文献   
124.
籍远明 《电子技术》2014,(5):75-76,74
文章基于Mach-Zender干涉仪结构原理,设计了一个温度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干涉仪条纹出现向左侧移动现象;当物体温度下降时,干涉仪条纹向右侧移动。温度的变化与条纹移动数目成线性相关性,线性拟合度为0.9996,对比实验进一步说明,Mach-Zender干涉仪测量温度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5.
任广  江山  闫奇众  印新达  熊岩 《激光技术》2014,38(4):480-483
为了对长距离周界入侵进行定位,提出一种使用33耦合器作为基本元件的Fox-Smith干涉仪光纤入侵探测系统。对此结构及其定位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当有冲击作用在传感光纤上时,光纤中的光波受到相位调制,利用两束光波受到调制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相位差;通过对解调出的相位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获取了一系列的陷波点。结果表明,在长度为34.793km传感光纤上,获得平均定位误差为83m,可见该种结构在长距离周界系统定位是可行的。这一结果在长距离周界入侵定位上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6.
胡朝晖  杨婷  亓鲁 《激光与红外》2014,44(6):614-618
为了对铯原子外态干涉仪的激光束精密控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多种需求的激光频率和光强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声光调制器,并集成了激光移频、光强稳定和光强调制等功能。首先,根据原子干涉仪的原理,提出对激光的要求和指标。接着,按照提出的要求设计了集成锁相频率合成器等硬件电路系统和LabVIEW软件控制系统。最后,对所开发的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移频范围可控制在100~200MHz;光强稳定性好,采用稳光系统后输出光强的波动减小为2%。设计的这套系统功能齐全,可靠有效,实现预期目标,满足原子干涉仪对光学系统的要求。另外此系统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系统中,比如原子钟、原子干涉重力梯度仪等。  相似文献   
127.
尤越  王乔方  字正华 《红外技术》2014,36(4):331-335
提出了一种接触式轮廓仪测量非球面参数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在传统的二维接触式轮廓仪基础上增加旋转,从而实现了三维测量。为了验证新方法的测量准确性与可行性,文中使用ZYGO干涉仪对旋转对称球面进行检测,与新方法的检测结果加以对比。最后,使用新方法对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面形参数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新的测量方法具备较高的测试精度,满足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8.
介绍了数字式激光平面干涉仪的测量优势,阐述了利用其进行平面和球面面形的测量方法,弥补了传统平面等厚干涉仪只能测量平面平晶的不足。同时分析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几个因素,并利用ZEMAX软件模拟平晶位置,观察干涉条纹。  相似文献   
129.
环境振动和半导体激光器输出扰动都会引起移相干涉仪(PSI)光学干涉场变化,为了评估环境振动对PSI的影响,在干涉仪内部,用两只光电管分别测量光学干涉场某点辐射功率的变化及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功率的扰动,可析取移相干涉仪的环境振动信息。两路光电测量信号经单片机进行模数转换后由串行通信接口传输到PC机,通过可视化软件编程技术实现信号的图形化显示和环境振动信息的析取。  相似文献   
130.
基于全光纤干涉的新型光纤长度测量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光纤长度测量系统,该系统基于全光纤干涉系统,通过扫频系统和压电陶瓷实现对两束相干光信号的相位差进行调制,并在信号处理端检测出待测光纤的消光频率从而计算出待测光纤长度.与传统的时域反射仪(OTDR)测量方法相比,该系统不存在测量盲区,适用于各种长度光纤的测量.从理论上分析了系统的可行性,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测量结果与OTDR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