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8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40篇
化学工业   9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20篇
矿业工程   23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93篇
冶金工业   9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中元古代末发生的晋宁运动在中国南方扬子陆块的周缘形成碰撞造山带,使华夏、川滇藏等陆块与扬子陆块拼合成统一的华南古大陆,奠定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盆地发育的基底.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国南方在陆块裂解—离散—聚合不同的构造运动体制下,分别在扬子陆块的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地原型及其演化序列.在扬子陆块的南、北缘,主要形成了裂陷—被动大陆边缘坳陷—前陆盆地的原型演化序列;在扬子陆内,由陆块离散拉张背景下整体下沉形成的碳酸盐岩台地演化为陆块聚合挤压背景下形成的台内坳陷盆地.而且,经加里东运动后,中国南方大陆得到了新的增生和统一,基本构造格局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2.
The Baikal region is located in a single climate zone and includes the Baikal foredeep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Siberian craton and the Baikal rift evolving at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Baikal orogenic area. Late Cretaceous–Cenozoic deposition in the two dissimilar tectonic units occurr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which is recorded in the architecture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and in the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lay mineralogy.Clay minerals are mostly derived from weathered rocks of different ages. The geological ages of the source weathering mantles and their regular changes in different tecton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stratigraphic position in the Upper Cretaceous–Cenozoic sedimentary sequences that fill the Baikal foredeep. These inferences agree with data on fossil soils, flora, and fauna. Clay minerals show 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stages of postdepositional alteration and processes of soil formation and hydrothermalism.In general, the Cenozoic history of erosion, deposition, and postdepositional changes of rocks in the Baikal region has been controlled by the interplay of climate and tectonic factors.  相似文献   
23.
从二连盆地看东北亚地区裂谷盆地群油气勘探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二连盆地通过 2 0多年的勘探 ,建设了一个年产原油 10 0× 10 4 t新的含油气区。同时 ,加深了对该区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二连盆地是由许多具有相似构造发育史的、分散的小型湖盆组成的盆地群。这些小型湖盆群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类型。根据二连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 ,回过头来看东北亚地区裂谷盆地群如何进行油气勘探 ,提出了 4个勘探方向 :首先应选择坳陷背景上的、山前平原型的、沉积稳定型的、相对继承性发育的、大而深的单断断槽式凹陷进行油气勘探 ;单断断槽式、单断断阶式的凹陷以中央构造带作为油气勘探的突破口 ;单断断超式凹陷首选斜坡构造带上的鼻状构造 ;单断反转式凹陷要以勘探构造—岩性等复合型油气藏为重点。  相似文献   
24.
王宇林  何保  姜志刚  赵忠英 《煤炭学报》2007,32(10):1036-104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煤田地质、石油地质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平庄盆地的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八里罕拆离断裂是成盆的主控断裂;早期该盆地为地堑式盆地,中晚期演化为半地堑式盆地;挤压构造应力场导致了平庄裂陷盆地消亡;此后该区又经历了北北东向断裂左行走滑(形成了小型拉分盆地,将平庄盆地与相邻的元宝山盆地连通)以及形成北北西向褶皱的构造活动改造.  相似文献   
25.
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南北分异及油气勘探启示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任荣  管树巍  吴林  朱光有 《石油学报》2017,38(3):255-266
综合航磁、地震、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南北分异的表层构造、沉积、分布特征及深层动力学机制,揭示了裂谷盆地演化及其对寒武纪早期沉积盆地和深层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塔里木南部裂谷盆地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早期超级地幔柱活动的产物,开启于南华纪早期(约780 Ma),表现为深入塔里木盆地内部的NE向坳拉槽,而北部裂谷是泛罗迪尼亚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弧后裂谷盆地,开启于南华纪后期(约740 Ma),呈近EW向狭长带状横穿整个塔里木盆地。塔里木北部新元古代弧后裂谷盆地与东亚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弧后裂谷盆地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十分相似,均显示向洋迁移的演化特征,但塔里木裂谷盆地从早期的断陷-拗陷最终演化成被动陆缘。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不仅决定同裂谷期烃源岩的分布,更控制早寒武世沉积盆地的发育,使得后者"向前相似",在现今塔北隆起与中央隆起带之间很可能发育近EW向展布的南华系—震旦系同裂谷期和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沉积期后裂谷期烃源岩。  相似文献   
26.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简称塔西南坳陷)罗斯2井在奥陶系蓬莱坝组白云岩储层中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成为麦盖提斜坡近20年来最重大的油气发现。为了明确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根据麦盖提斜坡及周缘的油气发现历程,分析了奥陶系已钻井的成功、失利因素,研究了奥陶系石灰岩风化壳和内幕白云岩储层的分布特征,厘清了油气成藏与构造圈闭形成、演化的关系,明确了该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讨论了油气分布与新元古代裂谷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白云岩比石灰岩储层更发育,中奥陶统鹰山组上段石灰岩风化壳储层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储层空间主要为高角度未充填裂缝,下奥陶统鹰山组下段和蓬莱坝组内幕白云岩储层横向分布稳定,储层空间主要为小型溶蚀孔洞,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特征;②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断裂带,构造围斜部位奥陶系白云岩岩溶储集体形成的岩性圈闭是下一步的主要勘探目标;③寒武系烃源岩的分布状况是决定该区奥陶系油气勘探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受塔西南坳陷新元古代裂谷控制,坳陷中段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发育奥陶系—上寒武统白云岩与石炭系泥岩、下寒武统白云岩与中寒武统膏盐层等多套油气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27.
洋心次凹是苏北盆地白驹凹陷内一个小型次级箕状凹陷,具有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密度高、圈闭面积小等特征。前期勘探成果表明洋心次凹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其构造落实程度较低。为此本文从该区断裂系统入手,利用多种属性提取、多种剖面显示、多个方向剖面解释和加大剖面解释密度的"三多一密"解释方法进行小断层的识别与描述,提高了构造落实精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8.
德阳-安岳裂陷槽东侧台缘发育大型丘滩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在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中发现大量台内前积反射结构,前积方向大致沿台缘带展布方向,与常规的碳酸盐岩台地前积方向存在差异,鲜见前人的研究文献。为此,利用磨溪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标定,对比、追踪三维区内的多期前积地震反射结构,通过定量分析建立灯四段沉积期充填序列,分析该期德阳-安岳裂陷槽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获得以下认识:①灯四段内部发育多期前积体,主要受高位期相对海平面缓慢下降控制,以横向前积为主,沿台缘坡折不断迁移。②前积坡折及其向陆一侧发育藻凝块石白云岩及藻砂屑白云岩有利储集岩相,为形成优质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利用台内区地震反射结构识别了各期前积坡折,可寻找储集岩发育相带,叠合岩溶古地貌,有望发现新的天然气富集区。上述基于地震反射结构的储层预测方法对于中国其他深层碳酸盐岩盆地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
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气藏和裂谷盆地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断裂为主,天然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运移距离短,输导效率高;而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和前陆盆地斜坡带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砂体为主,油气运移方向为侧向、垂向,运移距离较长,输导效率低。苏里格气田属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输导体系主要类型为砂体型,也有少量断裂型、砂体-断裂型。砂体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厚层带状砂体、薄层带状砂体与透镜状砂体等类型。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随时间而变化。在200~150 Ma溶蚀作用和断层活动最强,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增大到顶峰。在成藏关键时刻(J3—K1),输导体系格架产状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断层与裂缝,油气向西北方向运移,输导效率高。在成藏后调整期(K2—Q),输导体系格架大部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与裂缝。油气运移效率较低,运移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30.
包括东海盆地在内的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盆地具有“内张外挤”的双带构造性质 ,裂陷内带不断由陆向洋扩张离散 ,从而形成了 2个不同时代的裂陷带 ,即晚白垩世—古新世裂陷带和始新世裂陷带。西湖凹陷是位于始新世裂陷带内的继承性凹陷 ,具有优越的生烃条件和一批大、中型构造 ,具备形成大气田的条件 ,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以及晚期断层强烈活动造成油气散失 ,限制了大气田的形成 ,其勘探工作应以寻找富集断块为重点 ,要“着眼构造、着手断块、探索岩性”。丽水凹陷是位于晚白垩世—古新世裂陷带内的间断型凹陷 ,其含气前景存在两大风险 ,即大规模的削蚀破坏和CO2 的存在 ;灵峰潜山披覆构造带和东次凹西坡的潜山超覆带是该凹陷优先勘探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