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62篇
  免费   2591篇
  国内免费   1002篇
电工技术   4626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459篇
化学工业   8256篇
金属工艺   1047篇
机械仪表   3131篇
建筑科学   3409篇
矿业工程   992篇
能源动力   1427篇
轻工业   20867篇
水利工程   646篇
石油天然气   13147篇
武器工业   124篇
无线电   14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29篇
冶金工业   903篇
原子能技术   71篇
自动化技术   1774篇
  2024年   590篇
  2023年   2180篇
  2022年   2168篇
  2021年   2169篇
  2020年   1931篇
  2019年   2135篇
  2018年   1199篇
  2017年   1485篇
  2016年   1654篇
  2015年   2065篇
  2014年   4076篇
  2013年   3126篇
  2012年   3636篇
  2011年   3598篇
  2010年   3048篇
  2009年   3185篇
  2008年   3651篇
  2007年   2784篇
  2006年   2558篇
  2005年   2647篇
  2004年   2250篇
  2003年   2152篇
  2002年   1643篇
  2001年   1613篇
  2000年   1427篇
  1999年   1035篇
  1998年   1012篇
  1997年   821篇
  1996年   848篇
  1995年   752篇
  1994年   675篇
  1993年   558篇
  1992年   518篇
  1991年   498篇
  1990年   437篇
  1989年   460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油基钻井液的封堵性能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在涠洲12-1北油田一期工程中使用油基钻井液后事故率明显降低,但仍未能彻底解决涠二段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性问题。对进一步加强油基钻井液的封堵能力进行了室内研究。通过在油基钻井液中引入超微细颗粒材料、纤维材料、变形材料和粘弹性材料,可大幅度提高其封堵能力。在涠洲12-1北油田二期工程中应用了加强封堵能力的油基钻井液,结果钻井施工非常顺利,几乎无井下复杂事故。室内评价及二期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增强油基钻井液的封堵能力对保持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2.
超声波强化原油破乳电脱盐技术的工业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报道了采用超声波强化原油破乳电脱盐技术的开发与工业应用.经过实验室开发确定的超声波强化原油破乳电脱盐专利技术--超声波-电场联合破乳脱盐组合技术采用顺逆流方式.该技术于2003年9月在齐鲁分公司完成工业应用试验后,超声波强化原油破乳设备直接投入生产运行,在不加入化学破乳剂的情况下,可使胜利混输原油(平均盐浓度为50 mg/L,平均水质量分数为0.5%~1.0%)脱后盐浓度低于3 mg/L,水质量分数小于0.3%.  相似文献   
43.
焉耆盆地原油物理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焉耆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均发现原油,目前关于侏罗系产层原油的油源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对研究区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原油不仅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地球化学组成及生物标记化合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应具有不同的来源。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属于典型腐殖型干酪根成因,而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除了具有腐殖型干酪根成因的某些特征外,还具有湖相泥岩生烃的特点。通过原油与各类源岩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与西山窑、三工河组烃源岩及石炭系、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与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对比性较好。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与八道湾组、三叠系源岩有一定相似性,因此认为八道湾组源岩为其主要源岩,三叠系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目前勘探生产主要以八道湾组烃源岩为目标,下一步应加强对三叠系烃源岩贡献区带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44.
深圳市大型商场空气品质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对位于深圳市不同片区的五家大型商场进行室内空气品质现场检测所得的数据,分析了这些商场的室内空气品质状况,各商场不同楼层、不同售货区的空气品质参数分布规律,以及周末、平日、不同时段室内空气品质参数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常压炉炉管及转油线腐蚀情况的分析,认为该炉发生转油线腐蚀泄漏的主要原因是原油含硫量升高、冲刷加剧、材质不适合以及设备老化等。针对腐蚀的成因采取了对整个转油线进行包盒子处理、材质升级、摸清活性硫在装置中的分布情况和腐蚀规律、开展高温部位定点测厚、避免高含硫原油直接进入装置等措施。  相似文献   
46.
张立娟  岳湘安 《油田化学》2006,23(3):243-247
水驱后的残余油膜将贴于孔隙壁面,为壁面边界层流体,处于三相界面的包围和共同作用下。目前的调研结果显示,油膜的组成及力学特性沿孔壁方向上是变化的。在化学驱过程中油膜不仅受到驱油剂的驱替作用。还受驱油剂/油界面张力、油/固体界面张力及驱油剂/固体界面张力的阻碍作用。由于油膜组成、力学特性及相间作用的复杂性.以往对油膜驱替机理的研究都是从微观实验的角度对现象作观察和定性解释。本文根据水驱后残余油膜在油藏孔隙中存在的特点,提出了油膜驱替的简化模型。基于油膜驱替的微观实验,采用数值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黏弹性驱油剂在不同的驱油剂/原油界面张力作用下对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考察了驱油剂的流变性、驱油剂/油界面张力、驱替速度等因素对驱替不同厚度油膜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探讨了驱油剂/原油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在驱替残余油中的综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驱油剂对油膜的驱替始于驱油剂/油界面,要同时克服驱油剂/油界面约束力和油膜的屈服应力。降低界面张力、增强驱油剂的黏弹性、增加驱替速度,有利于提高驱替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适当增加驱油刑的黏弹性可以放宽驱替薄油膜时对超低界面张力的要求。图13参9。  相似文献   
47.
申福龙  余学军 《润滑油》2006,21(2):14-21
与大庆原油相比,大庆原油混兑8%俄罗斯原油后,对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和质量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基础油HVI 150、350、650的粘度指数下降了1~4个单位,旋转氧弹上升了19~47 min,比色上升了0.5个单位。基础油综合收率提高了0.04%。大庆原油混兑8%俄罗斯原油后,通过调整润滑油生产装置的操作条件,可以生产符合Q/SHR 001-95标准的HVI 150、350、650基础油。  相似文献   
48.
论述了在国内程序Ⅷ台架上,用专门调制的国产燃油替代ASTM D 6709-04方法中的标准燃油,按标准方法中的试验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用TMC 1006-2参考油标定,满足标机要求;3种试验油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结果满足精密度要求。研究表明以国产油替代标准燃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9.
50.
重整生成油选择性加氢脱烯烃 Pd基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负载在Al2O3载体上的贵金属钯(Pd)基催化剂在重整生成油选择性加氢脱烯烃反应中的性能。在高压微反装置上,采用环己烯、甲苯和正庚烷的混合物为模拟油来评价筛选催化剂,并对不同工业原料油进行加氢试验。结果表明,在现有工业上常用的工艺条件下,采用Pd/Al2O3催化剂进行重整生成油全馏分的选择性加氢,不能满足产品质量要求。其原因是高沸点馏分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从而导致催化剂失活。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采用Pd/Al2O3催化剂进行连续重整汽油BTX 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烯烃,可以使加氢汽油满足芳烃抽提进料的质量要求。添加助剂对Pd/Al2O3催化剂进行改进,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改进后的双金属Pd基催化剂(Pd+M/Al2O3)可用于不同原料的重整生成油(苯(C6)馏分、BTX(C6~C9)馏分、全馏分)的选择性加氢脱烯烃反应。加氢反应产物的溴价小于200mgBr/100g,芳烃损失小于0.5%(质量分数),且在重整生成油全馏分的选择性加氢过程中该催化剂表现出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