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67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2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72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大孔树脂法精制甘草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庚  张军良  杨来顺  余从煊  杨金贤 《应用化工》2006,35(4):316-317,324
介绍了用大孔树脂从甘草中分离精制甘草酸的方法。大孔树脂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分离天然产物的方法。用大孔树脂精制甘草酸,使甘草酸和其他杂质得到很好的分离,明显改善了甘草酸的质量。在纯度测定时,采用香草醛-硫酸比色法能准确测定甘草酸纯度。另外,实验使用草酸还原Fe3+的方法改善产品颜色,并在进样前先用活性炭脱色,这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有效地改善了产品的颜色。  相似文献   
2.
甘草酸是甘草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尤其是其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乙肝病毒、抗艾滋病毒等活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甘草酸及其衍生物的药理活性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大孔树脂对甘草酸的吸附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种树脂中选择了D-101树脂为纯化甘草酸的最佳树脂。考察了各种因素对D-101树脂吸附和洗脱甘草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获得吸附最佳条件为:上样液pH值6-8,甘草酸浓度5.710mg/mL,流速为1mL/min;洗脱最佳条件为:乙醇洗脱剂浓度50%和洗脱液流速1mL/min。洗脱产物甘草酸纯度最高达82.38%。  相似文献   
4.
利用双水相乙醇-磷酸氢二钾体系萃取甘草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霍清  林强  赵玉娥 《精细化工》2002,19(2):65-67,79
研究了基于与水互溶的普通有机溶剂的双水相萃取体系 ,并考察不同种类盐分相能力的差异情况 ,根据分相后有机溶剂相的体积变化 ,选择乙醇 (EtOH) 磷酸氢二钾 (K2 HPO4)体系萃取甘草有效成分。确定萃取的最佳条件是 :当双水相体系的总量为 10mL ,V(EtOH)∶V(H2 O)=3∶2 ,磷酸盐的质量为 1 5 g ,在上述条件下 ,EtOH K2 HPO4体系的两相分配完全 ,分配系数(K)最大为 12 80 ,收率 (Y)高达 98 3%。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3):101-102
目的:观察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与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和对照组(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PAS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的痊愈率分别为83.33%、50.00%,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ASI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ASI评分(4.53±1.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与窄谱中波紫外线二者联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可以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玉山 《化学试剂》2016,(5):428-432
简单介绍了甘草酸的药用历史和药理作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列举了甘草酸的提取方法,主要从提取溶剂和提取纯化手段两方面考虑。从提取溶剂方面考虑,主要有水提取法、稀氨水提取法、乙醇提取法、碱性乙醇提取法和复合酶法提取法;从提取纯化手段考虑,主要有微波辅助法、超声强化法、膜技术、多级逆流技术提取法、静电场协同超声提取法、间歇式泡沫分离、双水相萃取技术和大孔树脂法等。综述了以上提取方法,为进一步开发甘草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宋欣  王雪  周黄红  赵天一 《金属学报》2019,24(4):458-463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着色紫癜性皮肤病(pigmented purpuric dermatosis,PPD)患者抗菌肽LL-37的表达及其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到2018年4月间收治的54例P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另外选取30例正常受试者作为正常组。对照组口服甲泼尼龙片、皮损处涂抹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正常组不做任何治疗处理,1个月后进行观察评价。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三组血清中LL-37水平与皮损处LL-37水平以及三组血清TNF-α、IL-6、IL-17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LL-37水平、皮损处LL-37水平以及血清TNF-α、IL-6、IL-17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LL-37水平、皮损处LL-37水平与血清TNF-α、IL-6、IL-17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LL-37水平、皮损处LL-37水平与血清TNF-α、IL-6、IL-17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0.37%,显著高于对照组51.8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2%,略低于对照组3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1.11%,略低于对照组18.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能够降低PPD患者体内抗菌肽LL-37的表达水平,减轻炎性反应,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更低,疗效及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7):1032-1034
目的:探讨加味楂曲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影响。方法:将8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加味楂曲饮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每次2片,每天3次,疗程为6周。治疗后测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TGF-β1及SOD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TGF-β1明显降低,血清SOD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楂曲饮可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延缓肝脏组织学病变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TGF-β1、升高SOD水平而发挥抗氧化、抗炎保肝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2):2649-265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艾滋病合并丙肝患者8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两组均治疗12周。对照组给予谷胱甘肽片、甘草酸二胺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方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肝功能。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62.22%(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丙肝所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甘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1]。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主要生长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三北地区[1]。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人工栽培甘草已获成功,甘草资源极为丰富[2]。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又名甘草甜素,是甘草中分离出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3],也是最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本文对甘草中甘草酸及其他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摸索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