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0篇
  免费   408篇
  国内免费   131篇
电工技术   140篇
综合类   412篇
化学工业   936篇
金属工艺   135篇
机械仪表   92篇
建筑科学   289篇
矿业工程   395篇
能源动力   74篇
轻工业   3323篇
水利工程   80篇
石油天然气   228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1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9篇
冶金工业   339篇
原子能技术   34篇
自动化技术   200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434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食源性病原菌,指在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病原菌以食品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可能,而传统的控制措施抑菌效果有限,当务之急是寻求革新的食品杀菌技术。食品辐照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的冷杀菌技术,具有安全、无污染等优点,近年来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关于辐照技术对食品中病原菌致死作用的系统描述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食品辐照灭菌的研究报道,综述了辐照技术的发展、辐照技术控制食品病原菌进展、辐照杀菌机制以及影响辐照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12.
为研究零售鲜肉源沙门氏菌(Salmonella)优势血清型分离株的致病性及相关毒力基因的相关性,本研 究分别取4 种优势血清型S. derby、S. agona、S. enteritidis、S. typhimurium沙门氏菌分离株对SPF级昆明小鼠进行致 病性实验,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判断4 种血清型沙门氏菌的毒力,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实验 菌株中9 种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4 种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分离株对小鼠均有 40%~70%的致死率,S. enteritidis、S. agona、S. derby对昆明小鼠的致病力相似,S. typhimurium较弱,且发现致病 力的强弱与毒力岛SPI-2中的sseL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13.
目的:对从水开菲尔粒中分离得到1 株能产生抑菌物质的菌株QF01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产细菌素进行实验、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方法:通过牛津杯法测定抑菌能力,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16S rDNA和细菌素相关基因并测序,利用ProParam tool、TMHMM 2.0、InterProScan、SOPM和SWISS-MODEL在线软件对基因编码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该菌株产的细菌素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JM109)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属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该菌株含有plnD、plnEF、plnV、plnR四种基因,其中plnV基因编码产物有跨膜螺旋结构,其结构存在信号肽特征。此外,从三级结构的模型预测得到4?种基因的编码产物均存在α-螺旋、β-转角、伸展链和无规则卷曲。结论:从水开菲尔粒分离得到的L. plantarum QF01菌株,含有plnD、plnEF、plnV、plnR细菌素基因,对大肠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14.
为筛选出对刺梨白粉病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从健康刺梨及其根系土壤进行微生物分离,以刺梨白粉病病原菌(Sphaerotheca pannosa)为靶标菌株,采用叶盘法对拮抗菌进行筛选,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对筛选的拮抗菌进行鉴定,测定其OD值绘制生长曲线,并探究拮抗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的影响及其产酶情况。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8株细菌,其中JK-6和JK-32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空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ius),对刺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60%和57%;拮抗菌作用下致使病原菌的孢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异常膨大现象,菌丝表面变得粗糙、膨大、缠绕和融断;产酶情况表明两株拮抗菌均可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以及果胶酶。为刺梨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15.
为提高烟草栽培品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光光度法探讨了不同施钾水平对根际氮细菌、氮古菌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旺长期,烟草根际反硝化作用菌和硝酸还原菌与施钾水平呈负相关,且当N:K2O=1:2.1时,氮素有效性较高,相比对照提高了20.9%,利于烟草生长。晚成熟的上部叶总氮、烟碱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烟叶质量受到影响,但在N:K2O=1:3.5~4.2时总氮含量显著降低,此时根际脲酶活性同样显著降低。揭示出施钾水平不仅会直接影响烟草根际氮细菌、氮古菌的群落结构,还会影响土壤氮素有效性、土壤酶活,进而影响氮营养的供应和烟草品质。建议前期适量施肥,并在打顶后追施钾肥,改变根际钾环境,提高烟草品质。   相似文献   
916.
目的对2013—2015年从广州市白云口岸航空食品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溯源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血浆凝固酶和肠毒素为目标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基因分型,其中6株为航空食品分离株,1株为配餐车间大门手拭分离株,2株为标准菌株。肠毒素基因检测包括5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a、seb、sec、sed、see)和6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r、seg、seh、sei、sej、sep)。结果 6株航空食品分离株的血浆凝固酶基因扩增分型结果为2个PCR型,酶切后得3种亚型;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2株航空食品分离株含有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33.3%(2/6),检出的基因为2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c、sed)和4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r、seg、sei、sej),均同时携带2种以上肠毒素基因。结论血浆凝固酶基因扩增分型结果显示,不同时间、不同采集地点存在相同的基因型,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航空食品分离株共检出6种肠毒素基因,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型多样性,应加强其他新型肠毒素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917.
目的了解肠道腹泻病毒在舟山市海产贝类的分布和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感染特征以及两者相关联系,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466份舟山市海产贝类和422份食源性腹泻标本中诺如病毒(NoV)GⅠ型/GⅡ型、轮状病毒(RV)、札如病毒(SPV)、星状病毒(AsV)和肠道腺病毒(AdV)5种主要肠道腹泻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 466份海产贝类样品病毒总阳性率为18.03%(84/466),其中NoV GⅡ型为4.08%(19/466),SPV为9.67%(45/466),AsV为2.79%(13/466),AdV为1.50%(7/466);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农贸市场的牡蛎病毒阳性率最高(24.75%,25/101),养殖毛蚶病毒阳性率最低(10.12%,17/168),不同的病毒阳性率以及不同来源和不同季节贝类的病毒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总阳性率为15.64%(66/422),NoV为4.74%(20/422,以GⅡ为主),RV为4.74%(20/422),SPV为3.55%(15/422),NoV GⅡ型、RV和SPV的阳性率相对较高,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不同病毒阳性率和不同季节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山市海产贝类中肠道腹泻病毒的污染状况较为严重,与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病毒感染特征存在相关联系,其流行季节和优势病毒类型相同。  相似文献   
918.
创伤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和牡蛎等海产品中,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和溶血性,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列为三大致病性弧菌之一。本文就创伤弧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人类感染途径及临床表现,致病性、致病机制和检测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9.
目的调查2010—2016年云南省不同食品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了解多重耐药(MDR,即耐3类或3类以上抗生素)菌株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布以及mecA基因的携带率,为有效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和临床感染提供基础数据及参考。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GPI鉴定卡及AST-GP67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mecA基因检测。结果 32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耐药率为92.00%(299/325),前3位的分别是青霉素G(88.00%,286/325)、四环素(43.38%,141/325)、红霉素(40.92%,133/325),未检出耐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力奈唑烷和替加环素的耐药株;MDR菌株检出率为47.69%(155/325),MRSA检出率为13.23%(43/325)。不同食品对青霉素G、四环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饮食品、肉与肉制品、速冻米面制品中均检出九重耐药菌株;MRSA在水产品中占33.33%(1/3),肉与肉制品占17.89%(17/95),焙烤食品占16.67%(3/18),乳与乳制品占14.29%(3/21),餐饮食品占12.41%(17/137),速冻米面制品占5.71%(2/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食品、冷冻饮品和豆制品未检出MRSA。不同年份分离株对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2015年均检出九重耐药株;2015年MRSA占比为20.00%(12/60),2014年占16.47%(14/85),2013年占14.12%(12/85),2012年占6.82%(3/44),2011年占10.00%(2/20),2010和2016年未检出MRSA。43株MRSA药敏试验显示耐药率最高的主要为青霉素G(100.00%,43/43),呈多重耐药性,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MRSA,mecA基因的检出率为37.21%(16/43)。结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抗生素耐药变化和发展趋势值得关注,有利于食源性疾病防治和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20.
目的了解温州市近十年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并绘制MLST数据的最小生成树。结果 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为4种血清型,以血清型1/2b、1/2a为优势血清型,占比分别为48.45%(47/97)、35.05%(34/97);而毒力基因iap、prfA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97/97),hlyA、inlA基因阳性率均为97.94%(95/97),plcB基因阳性率为96.91%(94/97)。其中患者分离株5种毒力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6/6)。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得到20个MLST型别,其中ST87型是优势型别,其次为ST121和ST9,ST1和ST779型是患者特有的,ST2、ST3、ST5型分布于食品和患者分离株。结论温州市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子型别呈多态性,食品和患者分离株存在相同的ST型,且这些菌株大部分携带毒力基因,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因此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