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68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6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23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国审油茶"华硕"和普通油茶"望城1号"不同发育时期种仁为材料,分析种仁含油率、脂肪酸成分和脂肪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规律。结果表明,油茶酰基载体蛋白基因(CoACP)、硬脂酰脱饱和酶基因(CoSAD)和油酸脱氢酶基因(CoFAD2)表达规律与油茶种仁成熟程度有关而与品种关系不大;"华硕"较"望城1号"生殖发育期长,成熟期晚,脂肪酸各成分变化幅度大,采收期可比"望城1号"延迟1个月;10月底采收时虽然"华硕"含油率低于"望城1号",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却高些,若延迟采收"华硕"可保产量质量均优。  相似文献   
92.
4种油茶籽油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80%乙醇溶液分别提取雅安当地的白花和红花油茶籽毛油与精炼油中的多酚类物质,比较研究这4种油茶籽油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1.41(白花油茶籽毛油)、1.04(白花油茶籽精炼油)、0.75(红花油茶籽毛油)、0.68μg/mL(红花油茶籽精炼油);4种油茶籽油多酚类物质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随多酚含量的增加而增强;白花油茶籽油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均强于红花油茶籽油中的;毛油相对于精炼油均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白花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93.
唐婷范  刘雄民 《精细化工》2013,30(5):591-594
采用一般碱法、超声波辅助和微波辅助从蒜头果壳和枝中提取木质素,分别测定了蒜头果壳和枝中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的提取率,并对所提取木质素进行红外和紫外光谱分析。克拉森木素定量法测得蒜头果壳和枝中木质素质量分数分别为44.41%±0.65%和34.57%±0.52%,在碱浓度0.5 mol/L、碱液量30 mL/g、超声波处理时间1 h、水浴温度40℃的提取工艺条件下,蒜头果壳和枝的木质素提取率分别为45.21%±0.59%和63.78%±0.73%。紫外和红外光谱显示超声波辅助方法提取的木质素保持了木质素原有结构,存在明显的愈疮木基和紫丁香基苯环结构;并通过黏度法比较了3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木质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94.
以辣木籽为原料,分别采用索氏抽提法、乙醇水法和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研究脱胶工艺对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胶对3种方法提取辣木籽油的色泽和透明度影响较大,而对其气味影响不大;脱胶能够降低毛油中的酸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毛油的碘值、氧化诱导时间;3种方法提取的辣木籽油脱胶前后酸价、碘值、氧化诱导时间、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显著性差异;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毛油中脂肪酸成分无显著性差异,均有15种脂肪酸组成且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均为油酸,脱胶前后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油中脂肪酸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故脱胶能够适当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提高油脂品质。  相似文献   
95.
采用Schaal 烘箱加速氧化法对比研究4种抗氧化剂及其浓度对油茶籽毛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油脂氧化稳定性分析仪测定4种抗氧化剂及其浓度对油样的氧化诱导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添加最佳抗氧化剂的油茶籽毛油与空白组(油茶籽毛油)及市售油茶籽油作对比,进行高温连续加热实验并测定油样过氧化值、酸价、p-茴香胺值。结果表明, 0.2 g/kg添加量的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抗氧化效果最佳,诱导期最长,为22.76h, 0.2 g/kg添加量的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效果次之,诱导期为15.65 h,但从抗氧化剂的安全性考虑,最终选择茶多酚棕榈酸酯为最佳抗氧化剂。高温连续加热的结果表明, 0.2 g/kg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添加可有效提高水酶法制备的油茶籽毛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96.
目的:为改善油茶籽油的特殊气味,以油茶籽油和花椒为原料开发花椒风味油茶籽油。方法: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花椒风味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酸价、脂肪酸组成和气味变化。结果:当料液比(m花椒∶m油茶籽油)为10∶100、煎炸温度为180℃、煎炸时间为5 min时,制备所得样品的酸价为0.400 7 mg/g、过氧化值为0.030 4 g/100 g、羟基-β-山椒素含量为2.225 mg/g,料液比对花椒风味油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含量影响较小;油茶籽油和花椒风味油含有油茶籽油的关键风味物质(E)-2-辛烯醛和庚醛。结论:花椒风味油茶籽油具备花椒油的特殊风味物质芳樟醇和柠檬烯,可有效改变油茶籽油的风味。  相似文献   
97.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量活性成分(维生素E、维生素K1、角鲨烯、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油茶籽主要成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影响不大;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剥壳-烘干处理油茶鲜果在油茶籽油的酸值、多环芳烃、维生素E、角鲨烯指标上较其他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优势。综上,采用剥壳-烘干对油茶鲜果进行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茶籽油品质。  相似文献   
98.
为探索辣木籽油的高效提取方法,以辣木籽为原料,分别采用索氏抽提法、乙醇水法和水酶法提取辣木籽原油,通过脱胶、脱酸工艺制备辣木籽精炼油,测定辣木籽原油和精炼油的理化指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对辣木籽原油和精炼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水法对辣木籽油的气味有一定影响,3种提取方法对辣木籽原油和精炼油的色泽和透明度影响不大;3种提取方法中,水酶法辣木籽原油的酸值,其原油和精炼油的碘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最大,氧化诱导时间最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3种提取方法对辣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3种提取方法中水酶法提取的辣木籽油的品质总体上较优。  相似文献   
99.
该研究探讨了辣木籽提取物通过调控核转录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Crythroid-related Factor 2,Nrf2)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合物结构域样受体3(NACHT-LRR-PYD-containing Proteins 3 Inflammasome,NLRP3)通路减轻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通过酒精液体饲料建立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干预组在酒精液体饲料喂养的同时用不同浓度辣木籽提取物灌胃,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检测Nrf2、HO-1、NLRP3和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辣木籽提取物的作用下,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的AST和ALT最高分别下降至71.68 U/L、46.84 U/L(P<0.05),炎症因子IL-18及IL-1β含量下降;肝脏中GSH及SOD含量升高,MDA含量减少,Nrf2及HO-1表达升高,NLRP3及Caspase-1表达降低。提示辣木籽提取物通过Nrf2/HO-1和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起到抗氧化及抑制炎症作用,从而减轻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00.
主要探讨辣木茎叶中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以及抗氧化活性。以辣木茎叶干粉为原料,采用水为提取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及料液比进行研究;采用水杨酸法和邻苯三酚法分别测定辣木多糖对羟自由基以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以确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实验条件下辣木茎叶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g/mL)、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辣木粗多糖的提取率可达5.66%;多糖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均有清除作用,且随着提取物浓度的提高对二者的清除作用逐渐增强,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清除作用的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是7.252 8 mg/mL和2.501 1 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