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25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6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孟恒立  胡云  姜水  潘轶凡  张维谊  刘源 《包装工程》2023,44(13):166-174
目的 研究可生物降解餐具中15种初级芳香胺(Primary aromatic amines,PAAs)的迁移行为。方法 制备4种不同的食品模拟液用于迁移实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PAAs从可生物降解餐具到不同食品基质中的迁移量。结果 UPLC-MS/MS的总运行时间为12 min,15种PAAs可以在7 min内分离。不同PAAs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3.0 μg/kg和0.5~9.9 μg/kg范围内,符合标准要求(10 μg/kg)。除1,5−二氨基萘和2,4−二甲基苯胺外,从可生物降解餐具迁移到不同食物基质的大多数PAAs的迁移浓度均小于最大残留限值。结论 在使用过程中,可生物降解餐具内部的PAAs会迁移到食品基质中,对消费者的健康存在潜在危害。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可生物降解餐具中的PAAs迁移量进行检测,为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2.
秸秆包装容器成型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论述了我国秸秆资源的现状,介绍了秸秆包装容器成型原理、成型工艺过程,分析了影响包装容器成型的主要因素:原料种类、含水率、粒度、辅料种类、成型压力、成型温度、成型时间等.同时,对成型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3.
AP-230型光亮剂应用在不锈钢餐具振动抛光工艺中起辅助增亮作用.它是以现有样品为参考,经过反复实验研制成功的.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AP-230型光亮剂的使用性能,并探讨了光亮剂的增亮机理.  相似文献   
74.
密胺餐具中甲醛和三聚氰胺单体的迁移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云  严志刚  张林 《包装工程》2011,32(11):112-115
综述了密胺餐具中2种具危害性的残留单体——甲醛和三聚氰胺的迁移率检测方法及其迁移机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单体迁移率检测方法在实验室常规检验中的可行性和适用程度;重点总结了影响密胺餐具中各单体残留量的多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密胺餐具的单体迁移行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39个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基、淀粉基、纤维基材质的一次性生物基餐具中的22种元素迁移,并评估其安全风险。方法 样品经迁移实验得到迁移液,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迁移液中的22种元素进行分析。结果 锑、铊未检出, 20种元素(铍、硼、镁、铝、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镓、砷、锶、镉、锡、钡、铅)均有检出,其中铝、锰、锌、镓、锶、钡迁移的检出率为100%。各元素迁移量范围为1.0×10-4~6.9×101 mg/kg,镁的平均迁移量最高为3.5 mg/kg。22种元素在PLA基与淀粉基制品中的迁移水平整体低于纤维基制品且不存在元素迁移的安全风险。纤维基样品中铝、铬、锰、锌、铅超出特定迁移限量,锌、镉、铅的日暴露量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而且还出现了多个金属元素迁移同时超标的现象。结论 部分纤维基样品中金属迁移存在超标现象及潜在安全风险,需要重点对纤维基样品的金属迁移加强关注和监管。本研究为不同材质一次性生物基餐具中金属迁移的安全性研究及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通过饲喂奶山羊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的微藻粉,获得原生态DHA羊乳(DHA含量为30 mg/100 g原料乳),然后将其制作成超高温瞬时灭菌(ultra-high temperature instantaneous sterilization,UHT)乳及全脂乳粉,同时设立人工添加富含DHA微胶囊粉的UHT乳及全脂乳粉作为对照组,在常温(25 ℃)和高温(37 ℃)下进行为期28 d的贮藏实验,研究原生态与人工添加DHA羊乳制品贮藏期脂肪酸稳定性。结果表明,与人工添加组相比,贮藏期间原生态UHT乳及全脂乳粉的DHA含量下降速率明显减缓,在UHT乳中,人工添加组乳制品DHA含量降低率在37 ℃下最高达(40.92±3.52)%(贮藏第28天),此时原生态组DHA降低率为(36.70±4.84)%。贮藏期间,原生态与人工添加DHA的UHT乳及全脂乳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总体均下降,且与人工添加DHA的乳制品相比,原生态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更高,更易氧化生成碳链更短的脂肪酸。此外,随着贮藏期的延长,原生态DHA乳制品组中的油脂氧化指标过氧化值和酸价上升速率明显低于人工添加DHA乳制品组。综上,本实验可为制备富含DHA的天然奶制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GB/T 5750.4—2006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测方法进行改进优化,提高检验时效。方法改多步萃取为一步离心萃取:一次性定量加入待测水样、5 ml氯仿和10 ml亚甲蓝溶液于50 ml尖底离心管中,具塞,强力振摇1 min后置于离心机中,在2 500 r/min离心5min进行分离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氯仿层,检测波长650nm。结果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0~1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8%(n=9,RSD=2.1%);与国标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优化后的测定方法减少了萃取溶剂的用量,缩短了样品处理时间,操作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极大地提高检验效率。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天津市餐饮业的餐具消毒现状,对消毒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取天津市某区的313户餐饮单位进行采样。主要就感官、游离性余氯、烷基(苯)磺酸钠残留量和大肠杆菌指标对餐具合格率进行评价,用Spearman等级相关对感官合格率和大肠杆菌合格率相关性进行分析。结合现场监督检查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餐具感官合格率为82.34%(1021/1240),游离性余氯合格率为81.86%(519/634),烷基(苯)磺酸钠残留量合格率为100%(1240/1240),大肠菌群检验合格率为76.45%(948/1240)。感官合格率与大肠菌群合格率存在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按说明书配比消毒剂、是否按规定时间浸泡、是否正常使用保洁设施对消毒效果起保护作用。结论建议推广高温消毒,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是影响餐饮业餐具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9.
结合蜜胺餐具的实际使用情况,选用合适的食品模拟物进行迁移实验,采用LC-MS/MS法测定三聚氰胺迁移量,研究蜜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单体的迁移规律。重点考察了食品模拟物种类、接触时间、接触温度、乙酸浓度、乙醇浓度、重复使用和微波加热等迁移条件下蜜胺餐具中三聚氰胺迁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酸性食品和牛奶中的三聚氰胺迁移风险较高,且需控制蜜胺餐具的使用温度、盛放时间、重复使用次数及微波加热功率和时间以降低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迁移风险。  相似文献   
80.
密胺餐具中毒害物质迁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密胺餐具的生产使用情况,密胺餐具中可迁移的毒害物质种类和危害,各种毒害物质的迁移规律和国内外检测技术研究现状。比较了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检测限量标准,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密胺餐厨具产品生产使用与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