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6篇
电工技术   36篇
综合类   33篇
化学工业   11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56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42篇
轻工业   9篇
水利工程   1294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东江流域天然状态下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进而评估流域蓝水、绿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江流域蓝水、绿水资源量都非常丰富,多年平均蓝水资源量274.67×108m3,绿水资源量178.72×108m3(主要以绿水流为主),蓝水资源是绿水资源的1.54倍。东江流域以蓝水为主的水资源构成体系主要是由流域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决定的。从时间变化来看,近年来东江流域蓝水资源、绿水资源、绿水流、绿水储皆无显著增加或降低趋势。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蓝水资源格局主要受降雨格局控制,而绿水资源不但受气候条件影响,还受流域下垫面的自然属性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如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等,分布格局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32.
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数值模拟深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数值计算一般采用特征线法和以Preissmann方法为代表的有限差分法.特征线法计算精度比较高,但受时间步长的限制,用于河道一维非恒定流计算时计算效率却不太高.而Preissmann方法相比特征线法计算效率有所提高,但在求解过程中特征量的守恒性却没有做出相应要求.为了兼顾数值计算的效率和特征量的守恒,建立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数值计算方法,并分别选取淮河干流洪水和史灌河洪水进行了验证计算,验证计算成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特征量守恒性较好,洪峰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也较好,可用于河道一维非恒定流计算.  相似文献   
33.
针对松花江干流水域的现状和特点,通过水资源供需调查、质量评价、功能分析,提出了松花江干流水域的水功能一级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34.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强人类活动干扰下,流域水沙发生显著变化,影响了河流、河口和近海的生态环境。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M-K和Pettitt检验分析水沙变化特征,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和改进的变化归因分析水文模拟法定量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①SWAT模型适用于东江流域日和月尺度水沙模拟,对日均流量高于1 500 m~3/s的径流泥沙模拟较低;②径流和泥沙变异点分别为1973、1988年,因此,设定径流基准期为1967—1973年,泥沙基准期为1967—1988年,影响期均为2009—2016年;③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影响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贡献率相似,分别为57%和43%,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是导致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而以建坝为主的人类活动对泥沙的贡献率高于90%,人口增长、水土保持工程及大坝建设是流域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④受河道采砂影响,基准期后以建坝为主的人类活动对中下游河道影响先减小后增大,影响期建坝因素对河道中下游的冲淤贡献为25.8%,不是中下游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
简要阐述了苏州河历史演变、水文特性和水环境变化过程,回顾了自1998年开始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及开展的相关科研工作,并利用干流历年水质变化过程分析了历次治理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一期整治工程对水质指标的改善效果较好,而二、三期工程影响不明显,但当郊区河道进一步治理后,干流水质得到进一步好转。最后,针对目前正开展的苏州河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指出更大范围、更加彻底的标本兼治苏州河支流水环境会提升苏州河干流水环境,但要恢复苏州河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功能,还需有漫长的过程,且需要上游的江苏省内河道同步治理。  相似文献   
36.
流域水体污染已成为影响岸边带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明确流域水质变化趋势是实施水体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的前提。针对流域水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监测问题,以淮河干流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的流域水质监测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实测水质数据和同步Landsat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TM、OLI水质遥感监测模型,开展了2006-2017年淮河干流水体污染趋势分析。结果表明:TM、OLI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遥感监测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绝对误差不超过 0.17,相对误差不超过7.11%;模型计算的2006-2017年淮河干流各类污染水体面积占比变化情况与实际监测结果一致,模型可用于淮河干流水质动态监测中;将遥感影像数据与典型断面监测数据相结合,建立流域水质监测模型的思路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大尺度流域水质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7.
为了计算郁江和西江干流洪水遭遇的概率,依据Copula函数理论及分析方法,利用实测洪水资料进行参数估计,建立了几种常用的Copula函数,并对它们拟合的效果进行了对比,最后选用Clayton Copula函数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江干流洪水等级的增加,郁江发生同一大洪水的条件概率增加的趋势不明显;郁江与西江大洪水遭遇的概率非常小,郁江和西江干流50年一遇以上洪水同时发生的概率不超过0.05%,在西江干流发生大于50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条件下,郁江发生大于50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概率仅为2.73%.该成果可为西江流域的防洪控制水库在制定联合调度规则时利用两江大洪水错开的特点,充分发挥水库的调洪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东江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分析,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流域为单元的东江流域综合整治总体思路,并针对东江流域水系特征、资源环境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39.
按新的海河干流水功能区划要求,海河干流将不再承担上游来水的行洪任务。因而有必要分析探讨新形势下海河干流的排涝问题。在充分考虑海河干流水功能区划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推求设计暴雨、进行产汇流计算,建立海河干流汇水区一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海河干流在经历不同重现期(3年、5年及10年一遇)设计暴雨下的排涝水位。在此基础上,对多种排涝方案进行比选,给出了适当的排涝方案,以缓解水功能区划要求下天津市海河干流的排涝矛盾。  相似文献   
40.
渭河干流关中段季节性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  曾维华  吴昊 《人民黄河》2015,(2):72-74,77
针对季节性河流流量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采用季节性污水排放计划(SDP)的季节划分方法,提出季节性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以渭河干流关中段为例,将一年划分为旱雨两季,利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8个季节划分方案和1个对照方案在50%、75%和90%保证率下的水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保证率下,分季节计算的渭河干流关中段COD和NH3-N环境容量分别是传统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的1.17~1.59倍和1.25~1.79倍,表明分季节计算的河流水环境容量明显大于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河流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