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7篇
  免费   878篇
  国内免费   802篇
电工技术   513篇
综合类   906篇
化学工业   43篇
金属工艺   33篇
机械仪表   26篇
建筑科学   984篇
矿业工程   364篇
能源动力   710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6532篇
石油天然气   28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5篇
冶金工业   126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10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528篇
  2013年   411篇
  2012年   627篇
  2011年   667篇
  2010年   451篇
  2009年   571篇
  2008年   550篇
  2007年   586篇
  2006年   571篇
  2005年   566篇
  2004年   500篇
  2003年   488篇
  2002年   371篇
  2001年   304篇
  2000年   295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本文介绍了大坝施工混凝土质量的评价系统软件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成果。它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评价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单块和整体的质量。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工程质量中,对不同工艺环节,对坝体不同部位,鉴于其质量要求的差异应赋予不同的权重,在权重的取值上采用了专家调查排序,定量转化的方法是比较适宜的。在程序设计中,评价数学模型采用了BASIC程序,访膜块通过*TXT文件实现了与整个大坝混凝土质量微机管理系统的接口及数据传递。操作运行方便灵活。  相似文献   
42.
小南海水库地震堆积坝体生产性试验灌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元弘 《大坝与安全》2007,(2):63-70,73
通过生产性试验灌浆研究,进一步证明地震堆积坝体具有良好的可灌性,帷幕灌浆能够解决坝体的渗漏问题.采用硬质合金或金刚石钻头泥浆护壁、分段回转钻进的钻孔方法和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孔内循环式的灌浆方法,灌注水泥粘土浆液,适当提高中排孔的灌浆压力,对堆积坝体进行帷幕灌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采用三排帷幕,按渗漏分布现状进行灌浆孔的布置,最大孔距3.5m,深入基岩1.0m,可以形成完整、连续、可靠的防渗幕体,满足坝体防渗要求;采用潜孔偏心锤跟管钻进、多级孔径套管护壁钻进等施工工艺,可以解决检查孔的钻进问题;采用静水头压水试验,测试成果可以真实地反映地层的透水特性.从试验灌浆资料和质量检查分析,试验灌浆效果明显,达到了指导帷幕灌浆设计和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43.
动态模糊神经网络在大坝变形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静态模糊神经网络的局限性,提出了在线动态建模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当新增样本进入训练集之后,根据新样本对模型的贡献大小,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动态修正,这样可以减少建模的计算时间.新方法实现了增加样本而矩阵阶数不增加,避免了矩阵求逆运算,理论上可以提高计算效率.实例表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方法是可行的,可实现持久预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预报精度,可应用于在线实时变形预报及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44.
大朝山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最大坝高为111m,设计洪水位为899m(500年一遇),此时,表孔下泄的设计流量为9992m3/s,堰顶设计单宽流量为132.7m3(/s·m)。通过多次表孔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和近三年表孔泄水运行,验证了大朝山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表孔采用宽尾墩、台阶式溢流面和戽式消力池联合消能的设计方案是合理可行的,为全段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和表孔溢流面的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5.
糯扎渡水电站枢纽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植生  何伟 《水力发电》2005,31(5):26-27,49
糯扎渡水电站工程规模巨大、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坝址右岸分布有构造软弱岩带等。在对枢纽区进行大量勘探、试验和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较适合枢纽区地形地质条件的水工建筑物布置格局,并对各主要建筑物提出了评价意见。  相似文献   
46.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flow and stage data,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ysis, and field studie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dams and diversions on the point bar habitat of the Sacramento Valley Tiger Beetle (Cicindela hirticollis abrupta). The reaches of interest include sites of known historic populations of C. h. abrupta along the Sacramento River from approximately 8 km north of Colusa southward to the confluence with the Feather River and along the Feather River between Yuba City and its confluence with the Sacramento River.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how that construction of two major dams has altered flows such that prolonged and increased flows during summer, fall, and early winter have most likely disrupted life cycles, flooded larvae, drowned overwintering adults and led to high mortality. Additionally, habitat availability has decreased over time because point bars have decreased in number and area causing increased distances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isolation of populations. Moreover, point bar armouring, channel scouring, altered flows, redirected flows through weirs, and lithologic controls have produce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mean grain sizes in the Sacramento River in which the more northern bars contain gravel deposits and more southern bars possess fine sands. These conditions negatively alter moisture retention and sediment compaction and, consequently, burrowing conditions needed by this tiger beetle. Additionally, more stabilized flows (reduced variability) and increased fine‐grained deposition have enabled development and encroachment of vegetation onto the sand bars. Finally, human stresses, such as foot traffic and vehicular traffic may have interfered with burrowing, ovipositing, and forag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stress factors has most likely led to a reduction in source populations and, ultimately, the apparent extirpation of the entire metapopulation.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7.
胶凝砂砾石坝材料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阐述了胶凝砂砾石坝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根据福建街面水电站下游围堰的施工要求,即施工期作为挡水堰,运行期作为量水堰,设计了围堰坝体的断面,对堰体的应力、稳定和渗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材料的性能参数要求,并探讨了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渗透溶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当地天然砂砾石,掺入水泥和粉煤灰各40kg/m3,其180d龄期抗压强度等级可达到C7.5,并满足围堰的力学、稳定、防渗和抗溶蚀要求,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  相似文献   
48.
光纤陀螺系统在水布垭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堆石体沉降和面板挠度的传统监测仪器对高面板堆石坝监测的局限性,提出了高面板堆石坝监测仪器革新的迫切需要,通过介绍光纤陀螺系统的监测原理和在水布垭工程的实践结果,说明了光纤陀螺监测系统在高面板堆石坝应用的可行性,为面板堆石坝堆石体沉降和面板挠度监测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9.
在水工水力学模型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MC法对现役大坝泄洪能力风险率做进一步探讨,研究表明:(1)水力的不确定性对大坝防洪安全确实存在影响,但风险值较小;(2)国内绝大多数大中型现役坝的水力风险几近为0,设计偏于保守.由此可见,确定基于风险分析的大坝防洪安全标准和设计洪水标准,并据此来确定大坝坝顶高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0.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施工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坝高233m的水布垭面板堆石坝是目前已建的世界上最高的面板堆石坝,为有效解决工程中的若干技术难题,提高大坝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设计和施工中应用了很多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对此进行概括介绍,为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这种坝型在设计、施工及安全监测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