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99篇
  免费   2347篇
  国内免费   948篇
电工技术   2137篇
综合类   2861篇
化学工业   949篇
金属工艺   940篇
机械仪表   4559篇
建筑科学   2940篇
矿业工程   1040篇
能源动力   1083篇
轻工业   339篇
水利工程   778篇
石油天然气   675篇
武器工业   428篇
无线电   9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6068篇
冶金工业   571篇
原子能技术   150篇
自动化技术   1500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704篇
  2021年   636篇
  2020年   794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540篇
  2017年   754篇
  2016年   850篇
  2015年   896篇
  2014年   1448篇
  2013年   1205篇
  2012年   1947篇
  2011年   1971篇
  2010年   1449篇
  2009年   1447篇
  2008年   1238篇
  2007年   1711篇
  2006年   1538篇
  2005年   1227篇
  2004年   998篇
  2003年   979篇
  2002年   706篇
  2001年   712篇
  2000年   642篇
  1999年   502篇
  1998年   397篇
  1997年   362篇
  1996年   284篇
  1995年   237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1.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cess effectiveness and joint quality, ultrasonic vibrations were integrated with friction stir lap welding. Effect of ultrasonic exertion on the process and joint quality of AA 6061-T6 were investigated. Upon ultrasonic exertion, joints owned larger effective lap width, shorter hooks and improved strength. Weld fracture mode changed from a ductile–brittle mixed mode to a more ductile mode while the fracture path shifted from lap interface to beyond the stir zone. Material flow and interface defects were characterised using lap welded dissimilar aluminium alloy joints. Ultrasonic vibration improved the material flow and reduced the interfacial defects. Variations in failure load of joints were fou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riations in material flow and interfacial defects.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解决某轻型载货车储气罐支架的断裂故障,首先基于建立的储气罐支架有限元模型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前三阶固有频率接均处于发动机激励频率范围之外,不会产生共振。其次测试各种道路的时域载荷,测试结果表明其中角度搓板路的激励频率与储气罐支架第一阶固有频率相接近,从而引起共振,不满足振动特性要求。然后对其进行振动强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应力水平不达标,其最大应力点与开裂处一致。再对其进行振动疲劳寿命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疲劳寿命也不达标,其危险点也与失效位置相同。再采用集成平台对储气罐支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优化之后其模态频率、振动强度和振动疲劳均符合性能要求,并且其重量也有所减轻,总体优化效果较佳。最后整车试验结果表明优化之后储气罐支架的振动大幅度降低,并且没有发生失效。  相似文献   
13.
炼油厂全流程优化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使用线性规划和单处理单元非线性规划进行生产优化的内在缺点,在建立原油单元、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汽油调合等4个重要处理单元详细模型的基础上,将单处理单元非线性过程模型集成到一个全流程优化非线性模型中。优化的目标函数是使炼油厂全厂利润最大。决策变量是那些显著影响全厂效益的变量,约束条件是单个处理单元约束条件的集合。对某炼油厂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全流程模型能有效处理全厂优化问题,所得利润在线性规划的基础上提高4.5%。  相似文献   
14.
大位移井钻柱振动规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位移井钻井工程中钻柱受着各种振动,当各种振动共振时,钻柱承受着非常大的动载,很容易受损,同时,钻柱的振动影响着井壁的稳定,严重威胁着井下的作业安全。以大位移井近井底的钻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钻柱振动行为所遵循的规律。采用线性分析法,获得了大位移井钻柱横向振动和扭转振动的频谱方程。同时获得了钻柱各种共振频率的分布。经分析表明:大位移井钻柱的横向振动和扭转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实际钻井转速非常接近,应合理选择转速以减小钻柱共振的发生。文章的分析研究为大位移井钻柱动态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振动参数的钻井井架安全承载力评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井架结构振动理论、有限元分析和实验室简易模型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以振动频率为基准,载荷下降系数为依据诊断钻井井架结构安全承载能力的方法。根据井架的具体结构形式和受力特征,将井架简化成一根沿长度上质量均匀分布、刚度恒定的简支梁,用振动理论推导出了井架固有频率的平方与作用载荷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对这一关系进行了验证;提出了通过测试井架在两种不同栽荷作用下的固有频率推算井架临界承载并以此评定井架安全承载能力的方法;在实验室内制作了与A型井架相类似的模型,进行了逐级载荷下的固有频率测试,分析总结出适用于井架现场评定的具体方法,最后应用此方法对现场在役井架进行了测试与安全承载能力评定。该评定方法为井架测试、安全评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对保证钻井安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拖曳天线的运动感应电磁噪声对其收信深度及接收性能占据主导作用,其中横向振动与纵向振动是主要的,同时扭转振动也不可忽略.建立了磁场天线的扭转振动模型,得到了流体圆周切变力作用下磁场天线的扭转振动响应,分析了扭转振动感应电磁噪声的产生机理,给出了计算公式及仿真结果.研究结果为水下电磁噪声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微制造平台微振动的最优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混合隔振技术建立了微制造平台隔振系统。该系统以空气弹簧和橡胶层作为被动隔振元件、超磁致伸缩致动器作为主动隔振元件,并采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其主动控制器。研究了在不同的性能指标加权阵的情况下,该主动振动控制系统对基础干扰和由微制造设备产生的直接干扰所引起的微制造平台振动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性能指标加权阵对振动控制效果影响非常大。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确定了一组性能指标加权阵,使所设计的主动控制系统能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对基础干扰和直接干扰所引起的微制造平台振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设备对PCB电镀过程中孔中镀液更新之影响,为有效地利用设备条件改善孔中镀液的更新提供了一些方法及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9.
微型轴流风扇噪声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微型轴流风扇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及教育处,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出的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作了比较验证,在声压随观测角度和距离的变化关系上,两者显示出基本一致的趋势。文中以等流量为前提,对降低微型风扇噪声的一种途径作了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转轴很细的风扇,可使噪声明显降低(大于3dB)。  相似文献   
20.
柔性联轴节在减小转子系统扭转冲击运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型振动磨机运动特性的研究分析,把其旋转系统简化为由两个柔性联轴节连接的三转子系统。建立了柔性连接的三转子系统在冲击转矩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对方程求解得到了柔性连接转子系统的扭转冲击响应。通过对冲击响应随柔性联轴节扭转刚度和阻尼变化规律的讨论分析,发现减小柔性联轴节的扭转刚度和增大柔性联轴节的阻尼,可以减小转子系统的扭转冲击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