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56篇
  免费   2021篇
  国内免费   941篇
电工技术   98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365篇
化学工业   5677篇
金属工艺   221篇
机械仪表   287篇
建筑科学   1409篇
矿业工程   828篇
能源动力   1866篇
轻工业   290篇
水利工程   4705篇
石油天然气   1447篇
武器工业   25篇
无线电   68篇
一般工业技术   643篇
冶金工业   518篇
原子能技术   126篇
自动化技术   35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234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459篇
  2019年   463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523篇
  2016年   644篇
  2015年   585篇
  2014年   951篇
  2013年   1160篇
  2012年   1188篇
  2011年   1222篇
  2010年   992篇
  2009年   931篇
  2008年   984篇
  2007年   1156篇
  2006年   1108篇
  2005年   974篇
  2004年   898篇
  2003年   770篇
  2002年   742篇
  2001年   654篇
  2000年   482篇
  1999年   451篇
  1998年   364篇
  1997年   305篇
  1996年   273篇
  1995年   223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有植被的河道水流紊动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有植被的河道水流紊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复式断面河道滩地种植柔性植被后,滩地糙率增大,水流紊动更为剧烈,河道水流紊动强度峰值由原先的滩槽交界区转移到滩地区.滩地的水流紊动强度沿程递减;滩槽交界区的水流紊动强度沿程不断增大;主槽的水流紊动强度主要与床面糙率有关,滩地植被影响了滩地水流的归槽时间,使主槽水流流速沿程增大.  相似文献   
12.
根据煤层气井排采试气特点,调研目前各公司煤层气井排采流程的使用情况,结合武MXX多分支水平井产水量高、产气量高的要求,自制一套煤层气排采试气流程,满足大部分井的排采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利用碳封存技术开发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封存技术是在美国政府大力倡导下,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日本等国家,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CO2的一种新技术。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16.8×1012m3,埋深2 000~4 000 m范围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50×1012m3,这部分埋藏较深的资源由于开发成本较高,虽然在短期内很难加以利用,但碳封存技术的出现为开发和利用深部煤层气资源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条件。CO2的吸附能力是CH4的4倍以上,如果把CO2通过钻井注入到深部煤层中,由于其吸附能力的差异,CH4会被优先置换出来,利用该技术一方面实现封存CO2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开发深部CH4。这种置换技术在我国很多含煤盆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类型、体系域类型等研究表明,冲积—河流相地层的体系域划分具有四分性特征。印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冲积—河流环境下.准层序组边界主要依据较大规模河流底冲刷及厚层粗碎屑沉积、相对稳定的泥岩及古土壤、岩性组合及其测井响应等识别;有时,准层序组的边界与层序边界相一致,据此可将新近系分为10个准层序组。济阳坳陷新近系的沉积相类型及其演化研究表明,济阳坳陷新近纪由早至晚经历了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过渡体系和高弯度曲流河—泛滥平原沉积体系3个阶段,主要相类型有冲积扇相、辫状河及曲流河。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世界上第1套上流式反应器技术(UFR)在胜利炼油厂渣油加氢脱硫(VRDS)装置的生产运行情况。结果表明:UFR技术可以极大地优化VRDS装置的运转,减少装置运转的苛刻度,有效地延长装置运转周期,提高装置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弯曲性分叉河道中水流特征复杂,对污染物扩散有很大影响。为了定量分析其水流特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弯曲性分叉河道中的污染物扩散数学模型,研究其中污染物扩散的状况。主要针对河道回流、绕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数值模拟计算,并分别给出了可视化结果及平均的扩散距离。计算结果表明:边界层稍微减弱污染物的扩散,弯道分离使污染物扩散呈现多向扩散,而回流和绕流尾迹区使污染物很难扩散,从而有利于泄漏污染物的收集和集中治理。  相似文献   
17.
新安江流域安徽省地区水环境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流域内点源污染、面源污染产生量与污染物入河量的调查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安徽省辖新安江流域点源入河系数约为面源入河系数2~3倍,点源污染是流域内主要污染来源,但面源污染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总磷,有近2/3来自面源,相对省辖淮河、长江两流域来说,面源污染贡献率明显增大。指出流域污染防治必须综合考虑点、面源污染两个方面;在点源污染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分析了影响汛前和汛后潼关高程变化值的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改进BP网络模型对非特征汛期和汛期潼关高程的变化值进行了计算。计算中不采用潼关的绝对高程,而用高程的变化量作为网络的较出物正量,从而减少计算误差,同时又能客观地考虑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改进后的BP模型学习时间短,精度满足要求。用该模型计算的潼关高程变化趋势与实际水库调度运行中的高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加筋粉细砂筑坝是一门新兴技术,通过在辽河防洪应急工程右岸李家堡段应用表明,该项技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本文介绍了该技术在辽河防洪应急工程右岸李家堡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planimetric shifts in channel location of large alluvial rivers are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the creation of divers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in riverine habitats. Engineered management schemes must also compensate for this type of channel change to protect resources and maintain navigation channels. The stability of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channel was assess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records of channel position produced and archiv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Channel location was recorded for the years 1765, 1820, 1881, 1915, 1930, 1937, 1960 and 1970. Channel stability was measured by two introduced metrics on a cell‐by‐cell basis: (1)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Euclidean distance to a channel cell for the entire period of record, and (2) the rate of Euclidean distance change between years in the period of record. At a coarse spatial scale, channel instability increased in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The variability of channel stability also increased in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Analysis of this variability identified alternating areas of high and low stability occurring with greater frequency as distance downstream increased. These findings are validated by past studies of channel stability along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As a result, the proposed metrics provide a consistent, quantitative,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means of identifying areas of channel instability at several spatial scal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