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33篇
  免费   2538篇
  国内免费   2433篇
电工技术   1132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4098篇
化学工业   3886篇
金属工艺   1289篇
机械仪表   2210篇
建筑科学   5111篇
矿业工程   1547篇
能源动力   825篇
轻工业   2098篇
水利工程   1736篇
石油天然气   18992篇
武器工业   185篇
无线电   23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89篇
冶金工业   887篇
原子能技术   157篇
自动化技术   6127篇
  2024年   273篇
  2023年   960篇
  2022年   984篇
  2021年   1113篇
  2020年   1028篇
  2019年   1200篇
  2018年   587篇
  2017年   824篇
  2016年   1047篇
  2015年   1407篇
  2014年   3221篇
  2013年   2736篇
  2012年   2951篇
  2011年   2944篇
  2010年   2387篇
  2009年   2608篇
  2008年   4210篇
  2007年   3600篇
  2006年   2551篇
  2005年   2613篇
  2004年   2120篇
  2003年   1968篇
  2002年   1614篇
  2001年   1447篇
  2000年   1324篇
  1999年   1028篇
  1998年   1035篇
  1997年   883篇
  1996年   815篇
  1995年   694篇
  1994年   575篇
  1993年   396篇
  1992年   389篇
  1991年   365篇
  1990年   368篇
  1989年   295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层位,相继发现了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隆起周缘中组合和马家沟组盐下等多套含气层系,证明了盆地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也揭示出深化古地理重建工作的急迫性。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对早古生代重点时期的古地理进行了重建,进而提出了成藏区带划分的新思路。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裂陷沉积、寒武纪—奥陶纪沉积-剥蚀、石炭纪—三叠纪拗陷稳定沉积、侏罗纪—白垩纪挤压成藏和晚白垩纪—现今调整定型等5大阶段。盆地下古生界古地理格局经历了早-中寒武世的古陆消减、沉积增长、边缘裂陷阶段和早奥陶世的隆-坳相间阶段,并控制了优质成藏区带的分布。结合近期勘探研究进展,依据源-储组合和空间分布,划分出了基于主控因素的4类成藏区带:潮缘滩白云岩成藏区、奥陶系盐下台内丘滩成藏区、西部双滩带白云岩和页岩成藏区以及岩溶-滩相白云岩成藏区。不同区带显示出了不同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需要选择针对性的勘探策略。  相似文献   
992.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为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多期活动控制下形成的碳酸盐岩超深层油气田,不同断裂带及同一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的油气性质和油气丰度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岩心和岩石薄片观察以及阴极发光、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和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中-下奥陶统储集体中的裂缝脉体序次、成脉流体来源及其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走滑断裂演化过程和油气分布特征,探讨了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顺北1号和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中-下奥陶统至少发育4期方解石脉体(Cal-1,Cal-2,Cal-3,Cal-4)。Cal-1成脉流体主要为海源性流体,Cal-2,Cal-3和Cal-4成脉流体来源于同地层成岩流体。Cal-2,Cal-3和Cal-4脉体的形成分别与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和油气充注相伴生。不同断裂带油气充注过程存在差异,顺北5号断裂带主充注期为海西晚期—印支期,顺北1号断裂带主充注期为海西晚期—印支期及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走滑断裂构造样式及演化历史控制下的油气差异充注过程是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钻井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生产测试资料,采用含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地区白垩系营城组—登娄库组含油组合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特征以及烃类生成、圈闭演化和石油充注过程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分布在营城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丰度达到优质生油岩级别;原油具有轻质、高凝固点和高蜡的特征,与营城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储集层包括登娄库组砂岩和营城组砂砾岩两套;直接盖层为登四段泥岩。石油于姚家组—嫩江组沉积期生成,分别于嫩江组沉积期和古近纪—新近纪聚集成藏。圈闭经历了营城组沉积末期、泉头组沉积末期和嫩江组沉积末期3期演化,形成构造和构造-岩性两类油藏。稳定的构造背景、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近距离运移、晚期充注为油藏形成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994.
冲蚀磨损在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运输过程中广泛存在,这种现象会不断削弱管壁使其形成穿孔,最终引起管道的失效泄漏,对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充分认识冲蚀磨损机理和了解冲蚀磨损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油气管道冲蚀磨损的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思考当前油气管道冲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可为深入认识和了解冲蚀磨损现象的机理和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5.
关于管道二次流动的系统分析较少。为此,利用CFD仿真模拟弯管冲蚀,计算不同流速以及不同颗粒直径对于管道肘部二次流动冲蚀的影响,分析冲蚀和空蚀耦合时管道肘部的侵蚀情况以及耦合作用对肘部二次流动的冲蚀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管道冲蚀最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弯管肘部靠近出口处的外壁面以及肘部出口直管段内壁面;颗粒直径增加,因二次流动产生的在肘部出口直管段内壁面冲蚀会相应减弱;当流速增大时,受到二次流动驱动的颗粒增多,在肘部出口直管段内壁面产生的冲蚀更加严重;高流速时,出口直管段受二次流动影响的冲蚀中心区域逐渐减小。所得结论可为管道的安全运行及检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在油气管道内检测作业中,清管器通过90°弯头时常面临卡堵风险,进而对检测和清管作业效率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清管器在过弯时的通过性能,选取皮碗外径168 mm的清管器和弯曲半径为3D的90°弯头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三维准静态和基于欧拉-拉格朗日(CEL)方法的三维流固耦合2种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动力学响应特性和变形状态为依据的清管器弯管通过性评价方法,并分析了皮碗过盈量、夹持率和结构形式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保证清管器良好的过弯性能,过盈量范围应在2%~4%之间,夹持率应在60%左右,皮碗几何非连续特征面设定原则应使皮碗与过盈管道接触位置集中于皮碗唇部。研究结论对于管道清管器防卡堵机械结构设计及内检测施工安全保障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天然裂缝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盆地古峰庄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有关裂缝研究成果较少,对其分布规律和活动时期认识不清。通过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7—长9段岩心、成像测井、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岩石声发射及构造应力和断裂活动分析,对其天然裂缝的特征、形成期次及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裂缝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古峰庄地区长7—长9段天然裂缝较发育,尤以长7段最发育;以高角度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以未充填和方解石半充填为主,有效性较好;裂缝面较平直,可见油侵、油迹、油斑等明显的油气运移痕迹。长7、长8、长9段氧同位素均值分别为-15.8‰,-17.5‰,-18.7‰,裂缝的形成深度分别为1 675,2 338,2 785 m;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90~100℃,120~130℃,换算得裂缝形成深度范围在1 750~2 000 m, 2 500~2 750 m。该区长7—长9段裂缝活动具有多期性,可划分为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为主要活动时期。不同时期发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8.
油气储运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科学量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成为激励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瓶颈与重大命题。借鉴要素分配、分享经济和收益分成理论,立足于油气储运科技创新成果价值贡献与创效方式、技术基本结构级序,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收益递进分成评估方法。研究表明:(1)油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取得的总体经济效益是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油气储运科技创新成果的收益分成率是核心参数,由技术要素分成基准值、技术要素收益递进分成基数、技术创新强度系数等关键参数确定;(3)三级技术要素递进分成基数是实现收益递进分成的关键工具;(4)单项技术的分成比例与技术自身创新创效能力、技术阶段等密切相关。实证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解决从总体到单一油气储运技术要素经济价值量化问题,为促进油气储运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99.
以地震、钻井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等为基础,对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油气优势输导通道特征,量化表征了研究区内油气输导能力,研究了濮卫地区盖层分隔槽与供烃中心位置的相对偏移对油气优势输导通道及油气富集的影响。通过计算油气输导量,对断层的油气输导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濮卫地区东翼断层的油气输导能力大于西翼和南翼,濮卫洼陷带北翼古云集地区南部、东南翼濮65-濮75断块区为下步精细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富油气三角带断裂控储控藏欠缺系统性认识的问题,通过地震精细解释和构造力学机制分析,对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和油藏分布特征进行系统性研究,尤其从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断层规模、断层分段性及断层组合样式等方面,剖析富油气三角带的发育特征及油气富集机制。研究表明:塔北—塔中地区的油气受控于2条区域级走滑断裂,其组合形成的富油气三角带内各断裂级别差异明显,且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塔中地区断裂带一般分为线性段、斜列段和羽状段,塔北地区断裂带可分为辫状堑垒段、拉分段和羽状段;断裂分段性导致同一断裂不同段油气富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不同段可采用不同程度的开发方式,能有效提高储量整体动用程度。该研究可为国内外相似地质条件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