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9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32篇
综合类   186篇
化学工业   179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27篇
矿业工程   97篇
能源动力   12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177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21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沉积微相研究是开发地质研究的重要环节,准确的沉积微相是储层物性展布模型接近油藏实际的重要保证。论文在推广的地质建模软件Earthvision深度开发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微相图自动绘制的技术方法,并应用用户自主开发语言完成了软件模块的编制。实例应用检测效果良好,这表明提出的方法实用性较强,克服了目前开发地质研究过程中沉积微相图件制作仅根据储层厚度的大小来简单划分造成的精度不够,无法满足储层分布模型要求的缺陷,对于改善开发地质的研究手段、提高模型建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上,油气资源丰富,但目前的研究中尚缺乏明确的沉积相划分。本文对白垩系底部开展沉积相研究,明确了哈山白垩系地层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对哈拉阿拉特山地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3.
基于测井资料对未取心井区域的成岩相进行人工智能识别成为必然的趋势。利用岩心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资料,划分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花港组储层成岩相,总结了六种典型成岩相类型,各类成岩相所对应的测井响应差异明显。结果表明,测井系列自然伽马、补偿中子、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浅侧向电阻率和密度等为成岩相判别敏感曲线。对比岩心薄片资料表明,概率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识别未取心井段的成岩相,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4.
45.
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方法,对渤南洼陷北带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的岩相—成岩相组合、储层物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发育杂基支撑砾岩、颗粒支撑砾岩、砾质砂岩、含砾砂岩、砂岩、泥岩等6种岩相,发育强压实—杂基重结晶、强压实、强溶解、强胶结、过渡类等5种成岩相,主要有颗粒支撑砾岩相—强压实弱溶解弱胶结成岩相、含砾砂岩相—中等压实强溶解弱胶结成岩相、砂岩相—中等压实弱溶解强胶结成岩相等11种岩相—成岩相组合;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为低孔、低渗储层,扇根物性差,以特低孔、超低渗储层为主,形成封堵层,扇中距砂泥接触面较远位置的岩相组合的底部物性较差,中部物性较好,以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形成储集层;扇中距砂泥接触面距离较近的位置和扇缘亚相物性差,形成遮挡层。  相似文献   
46.
根据B气田取心资料、野外露头、钻录井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发现,B气田大安寨段一亚段发育滨湖、浅湖沉积亚相,储层主要为浅湖亚相介壳滩微相,储层岩性复杂,为特低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如何从致密复杂的岩性中识别出有效储层是研究的重点。文中运用以沉积相为指导,测井分析为基础,"相控"+"储控"为核心,地震多参数反演为主要手段的储层综合预测技术,预测了B气田大安寨段一亚段储层的展布特征、有效储层厚度及孔隙度。由此形成了一套致密复杂岩性有效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序列。该技术经钻井证实,应用效果良好,为勘探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7.
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层序沉积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气藏目前已全面转向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迫切需要精细描述储层结构,总结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果,结合物性数据、测井曲线等分析成果,重点研究了该区长兴组生物礁的层序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以及储层结构。结果表明:①该区长兴组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高频层序界面上、下电测曲线突变响应特征明显,电测曲线组合变化特征与高频层序所控制的沉积旋回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长兴组生物礁主要发育在上部三级层序(SQ2)中的台地边缘外侧并呈条带状分布,纵向上由2个明显的成礁旋回构成,在横向上具有"东早西晚"不对称规模发育的分布特征;③生物礁(滩)型储层总体以低孔隙度、中低渗透率溶孔白云岩储层为主,主要发育于2个四级层序中部上部生物礁礁盖部位,具有"层数多、单层薄、不同类型储层呈不等厚互层、非均质性强"和"双层储层结构"的特征。结论认为.高频层序控制了该区生物礁沉积微相的分布,是影响储层发育与空间展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8.
2000年以来中国大气田勘探开发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探明51个大气田,天然气储量持续高峰增长、产量快速上升、管网建设蓬勃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总结2000年以来中国大气田勘探、开发的特征,可以为发现更多的大气田提供借鉴和思路。中国大气田勘探特征:仅发现于沉积面积大于10×10~4km~2的盆地,已在9个盆地中探明了大气田;2005年前大气田探明天然气总储量较少,为2.708588×10~(12)m~3,之后则较大,2013年底探明天然气总储量为8.168377×10~(12)m~3;大气田储量丰度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超过86倍,储量丰度最大的克拉2气田为59.05×10~8m~3/km~2,最小的靖边气田为0.684×10~8m~3/km~2;深度介于3000~4500m的大气田探明储量比例大,占总储量的46.11%。中国大气田开发特征:大气田的产量是中国天然气工业的支柱,2013年大气田总产量达922.72×10~8m~3,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76.3%;大气田的产量中以煤成气为主,2013年大气田中煤成气总产量为710.13×10~8m~3,煤成气占全国大气田总产量的77.0%;关键大气田(苏里格、靖边、大牛地、普光、克拉2等气田)的产量是支撑产气大国的基石。  相似文献   
49.
张伟  许家峰  耿站立  张鹏 《当代化工》2016,(11):2573-2576
复杂河流相油田由于先天地质条件复杂,砂体连通性难以把握,同时海上开发这类油田仍以大井距多层合采为主,加剧了注采间矛盾。以渤海B油田为例,通过油藏工程方法评价油田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然后选取典型井组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注水井排液时间及合理转注时机、合理注采比、合理油水井数比等方面优化工作,提出该类油田设计注水井排液1~2年后应适时转注,合理注采比应保持在0.9左右,油水井数比保持在1.4左右,同时应优化注采井网,考虑在物性较差的河道边部部署注水井,在物性较好的河道中部部署采油井,提高注入水利用效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0.
Recently, a great deal of foreign investment has been entered into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infrastructure of Myanmar. Many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therefore on-going, and these are especially planned in the Yangon area. While these construction booms are increasing,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geotechnical problems in the Yangon area such as problematic soils like soft clays are limited at present. Information on soil properties has also not been shared and has been confined to individual projects. In this paper, the boring and laboratory tests carried out in the Yangon area are selected and focused upon among the tests carried out in Myanmar.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for clay deposits in the Yangon area are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properties between different sedimentary basins and sub-areas divided by the Tertiary sediment ridge that runs from north to south at the center of Yangon are clarified together with a comparison to the clays found in other countries, which have been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