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5篇
  免费   3319篇
  国内免费   2218篇
电工技术   709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240篇
化学工业   610篇
金属工艺   634篇
机械仪表   676篇
建筑科学   3515篇
矿业工程   1868篇
能源动力   192篇
轻工业   343篇
水利工程   621篇
石油天然气   1652篇
武器工业   63篇
无线电   1225篇
一般工业技术   864篇
冶金工业   574篇
原子能技术   43篇
自动化技术   4372篇
  2024年   270篇
  2023年   1078篇
  2022年   1877篇
  2021年   1765篇
  2020年   1495篇
  2019年   990篇
  2018年   601篇
  2017年   512篇
  2016年   438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891篇
  2013年   546篇
  2012年   913篇
  2011年   880篇
  2010年   754篇
  2009年   692篇
  2008年   560篇
  2007年   697篇
  2006年   678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78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31.
现有基于人工提取特征的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方法时效性低,识别准确率不佳.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学习单元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 首先对辐射源信号的模糊函数进行高斯平滑,以校正噪声带来的毛刺与畸变;然后提取其正交切片作为进一步的特征提取对象;最后构建多学习单元卷积神经网络,学习和提取正交切片深层、泛在的特征,并通过softmax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信噪比为-2 dB时对6类典型雷达信号的整体平均识别率均保持在99.86%以上,即便是在-6 dB环境中,雷达信号的识别率也可达到88.50%,在极低信噪比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2.
为解决网络深度与训练图像块大小耦合问题及进一步提高弱纹理区域及边缘处的匹配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注意力网络的立体匹配方法.该方法将立体匹配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提出了一种成本网络用于计算匹配成本,该网络由基础网络层和缩放层组成.第2阶段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注意力的视差求精网络,该视差求精网络综合了多种视差线索,并加入多尺度注意力机制进一步提高立体匹配精度.该方法在KITTI 2012、KITTI 2015和SceneFlow数据集上的3像素坏点百分比分别为1.13%,1.87%和2.29%.实验结果表明,与国内外同类方法相比,采用多尺度注意力网络的立体匹配方法在匹配精度上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在弱纹理区域及物体边缘处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33.
针对卫星观测任务规划问题约束复杂、求解空间大和输入任务序列长度不固定的特点,使用深度强化学习(DRL)方法对卫星观测任务规划问题进行求解. 综合考虑时间窗口约束、任务间转移机动时间和卫星电量、存储约束,对卫星观测任务规划问题进行建模. 基于指针网络(PN)的运行机制建立序列决策算法模型,使用Mask向量来考虑卫星观测任务规划问题中的各类约束,并通过Actor Critic强化学习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以获得最大的收益率. 借鉴多头注意力(MHA)机制的思想对PN进行改进,提出多头注意力指针网络(MHA-PN)算法.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MHA-PN算法显著提高了模型的训练速度和泛化性能,训练好的MHA-PN算法模型可以直接对输入序列进行端到端的推理,避免传统启发式算法迭代求解的过程,具有较高的求解效率.  相似文献   
134.
以广州车牌竞拍价格数据集为数据来源, 采用线性回归并结合k折交叉验证, 研究小样本数据集的预测方法。为解决小样本局部特异性数据导致的验证误差增大的问题, 提出验证之前先对数据进行全局混洗的策略。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此策略可以明显降低验证误差, 以此为基础, 通过多组实验验证, 确定了合适的参数, 结果表明最终预测值的总平均正确率达到了95%。  相似文献   
135.
目前主流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通常采用短连接加权的方式融合多级别特征信息,这种方式无法精准有效的控制信息流的传递。而且,现有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单一的特征检测,导致显著性目标区域与背景的边界不连续、易模糊。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多尺度特征提取和多级别特征融合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首先,利用不同扩张率的空洞卷积获取多尺度的上下文信息,弥补单一特征检测带来的不足。其次,提出一个多级别特征融合模块,该模块有效的利用浅层特征、深层特征和全局上下文特征信息之间的分布特性进行融合,不仅可以抑制噪声的传递,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恢复显著性目标的空间细节结构信息。在5个公开的数据集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 相比较其它13种主流的检测方法,本文方法检测的显著图边缘轮廓连续性更好、空间结构细节信息更清晰,在综合指标(F-measure)、平均绝对误差(MAE)、结构化度量(S-measure)、精准率-召回率(PR)曲线和F-score曲线等指标上均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6.
以水下7 000 m工况的深海带电插拔连接器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得湿插拔连接器在深海双重高压下的受力特性和插拔过程中的动密封性能。介绍连接器的插头结构与压力补偿技术;推导压力补偿器工作容积的计算公式;运用Ansys Workbench建立插头内壳体组件与插孔组件的动密封有限元模型,对内壳体、压力平衡膜及内胆进行强度计算;分析由连接器插拔引起的平衡膜内外瞬时压差对膜的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讨论密封件径向压缩量、密封接触面摩擦因数、插拔速度对插拔过程中动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插头插合时,平衡膜外表面应力基本不变,其变形减小;拔出时,平衡膜外表面的应力及变形都逐渐增大。密封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受密封接触面过盈配合量的影响明显,增大过盈配合量可显著提高动密封区域的接触压力及密封性能,同时也会加剧密封件失效的可能性,密封接触面的摩擦因数、插拔速度对接触压力的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137.
总结湖南省燃煤机组深度调峰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调峰能力缺乏统一评估、调峰运行安全问题以及调峰经济性问题,从调峰能力系统评估和调峰能力拓展优化两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8.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s of solving of deep drawing process for bimetal elements of sheet materials. The inertia forces, plastic hardening behaviour of the deformed material and dynamic stress are utilized in the problems of plasticit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general conclusion are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39.
讨论用数值模拟预测板材成形中发生拉深损伤破坏的两种不同的求解方法。第一种是采用完全耦合的弹塑性破坯模型的动力显式数值方法。基于状态参量的不可逆热力学过程 ,完全耦合的本构方程考虑各向同性强化和拉深。这些已引入有限元软件ABAQUS/E用于对金属成形的模拟。在数值技术方面 ,隐式积分方法被用来对本构方程的局部时间积分 ,动力显式技术用于求解总体平衡方程。第二种方案是采用简化的损伤模型的方法 ,被称为逆法 (InveseApprch)。I.A被限定在考虑各向同性强化和损伤的塑性全量理论基础上的简单的本构关系。做比例加载和临界损伤达到以后的损伤饱和假定 ,可以得到损伤演化方程的封闭解。这两种损伤模型在编程中的实施采用两种方式 :计算中考虑或不考虑损伤作用 ,也就是耦合的或非耦合的计算。文中给出一些算例来说明每种损伤模型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0.
简支深梁用和函数法的级数解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引用和函数法求解弹性力学平面问题, 对简支深梁受三角形荷载作用时的应力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该问题的付立叶级数解答,该方法不仅将求解弹性力学的偏微分方程组解耦成非耦联的几个偏微分方程,而且其结果与传统的Airy应力函数得到的解答完全一致, 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该方法拓展了将经典的弹性力学解析法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