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81篇
  免费   6161篇
  国内免费   3691篇
电工技术   4996篇
综合类   5608篇
化学工业   4481篇
金属工艺   1314篇
机械仪表   2624篇
建筑科学   3492篇
矿业工程   1157篇
能源动力   1435篇
轻工业   2559篇
水利工程   1189篇
石油天然气   2173篇
武器工业   711篇
无线电   646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483篇
冶金工业   1789篇
原子能技术   687篇
自动化技术   12875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592篇
  2022年   1167篇
  2021年   1399篇
  2020年   1705篇
  2019年   1587篇
  2018年   1402篇
  2017年   1823篇
  2016年   1996篇
  2015年   2155篇
  2014年   3000篇
  2013年   3349篇
  2012年   3594篇
  2011年   3651篇
  2010年   2748篇
  2009年   2917篇
  2008年   2729篇
  2007年   3254篇
  2006年   3028篇
  2005年   2533篇
  2004年   2055篇
  2003年   1888篇
  2002年   1647篇
  2001年   1390篇
  2000年   1205篇
  1999年   925篇
  1998年   728篇
  1997年   639篇
  1996年   479篇
  1995年   411篇
  1994年   342篇
  1993年   283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1篇
  1964年   12篇
  195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综合高速效应的凝析气藏流入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井底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凝析液在近井地带开始析出并不断聚集产生凝析油堵塞现象。因此,在制定凝析气井工作制度时,通常以控制生产压差为指导思想,往往忽略高速流动下凝析气液相变的非平衡特征。对于凝析气体系,当外界温压变化速度超过凝析气液的相平衡速度时,凝析气体系相变滞后,开始呈现非平衡特征,即凝析液的析出量随着压降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凝析气在向井筒流动的过程中,近井区高速流动使凝析气产生非平衡相变,凝析气在比较高的压降速度下流入井筒,使得凝析液来不及析出。在分析非平衡相变规律与近井地带凝析气渗流参数分布的基础上,评价凝析气液流动过程中的非平衡特征,给出了考虑非平衡相变的凝析液饱和度分布计算公式,并进行了产能预测结果对比。实例分析表明,可以通过适当放大生产压差,增加凝析气液相变非平衡特征,减小井筒附近的凝析液饱和度,提高气井产能与气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2.
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地形起伏剧烈、速度和厚度横向变化大的地区,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地识别和拾取来自于地下连续地质界面的折射波,使得精确求取的长波长静校正量困难。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介绍了这种静校正技术的方法原理和特点,基于对比折射法的折射波至拾取实质上是一个折射层的对比分析解释过程,因此能准确地拾取折射波至,精确地求解低速带的绝对延迟时;然后利用延迟时和近地表速度模型(等效,时深,空变)反演表层模型,最终一次性完成基准面静校正(包含低速带校正和高程校正)。在黄土塬、沙漠以及沙漠和山地的接合部等地区,利用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进行静校正处理,使资料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和分辨率高,构造形态清晰可靠,提高了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43.
Adsp-21060的主机接口在实时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器Adsp 2 10 6 0和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EP1K5 0。详细讨论了Adsp 2 10 6 0的主机接口工作模式以及一个实时图像跟踪处理器的硬件组成原理 ,在这个系统中EP1K5 0充当了主机。调试结果表明 ,所提出的硬件结构设计思想工作效率高 ,完全能够胜任实时图像处理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44.
东营凹陷王庄-宁海地区流体包裹体分析与流体充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系统地分析了东营凹陷王庄-宁海地区覆盖所有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样品。包裹体荧光观察和均一温度特征分析揭示了包裹体发育期次为5期,说明该区油藏存在5次流体充注过程;据此确定了备期烃类的成藏期次。东营组沉积时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油气运聚均在成藏后遭受大气淡水淋滤和降解作用。沙三段原油可能经历至少2期稠油化作用。荧光观察进一步证实该区主要发生2期充注、2期成藏。  相似文献   
45.
涡轮搅拌桨反应器混合过程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CFD方法计算单层涡轮反应器搅拌槽内流体混合过程的速度场和浓度场,研究物料在搅拌槽内的混合过程,以及不同监测点对混合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槽内物料的混合主要受槽内流体的流动形式所影响;混合时间的长短与监测点位置有关;在搅拌桨的桨叶附近进行监测所得到的混合时间较短,在液面附近进行监测所得的混合时间较长。在实际生产和试验中,应注意对监测点位置的选取。  相似文献   
46.
实时数据管理系统是流程企业控制信息网络与管理信息网络平滑集成的基础,为两者的数据通讯提供桥梁。介绍了笔者在炼油化工C企业IMS建设中的实时数据管理引擎设计与开发,具有其先进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47.
燃气管网动态仿真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昭  张甫仁  朱强 《天然气工业》2006,26(4):105-108
研究和了解燃气在管道中的流动,是进行燃气管网系统优化和提高管网输运系统安全性的前提和基础。以流体力学三大守恒方程为基础,建立了等温和非等温条件下的燃气管网稳态和动态仿真理论模型。以有限差分法为基础,得到了上述模型的求解方法,并加入了耗散项,提高了求解方法的稳定性。通过增加初始点和延长出口点的方法,简化了模型的求解。通过在北京六环天然气管网中的初步应用,分别得到了与实际值综合相对误差为1.21%和2.62%的压力和流量仿真值,从而验证了模型及求解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8.
朱生旺  魏修成 《石油物探》2006,45(2):151-156
在有限差分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中,通常采用高阶差分方法来提高空间导数的数值逼近精度,以实现降低数值频散,提高数值模拟精度的目的。首先对差分频散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讨论了估计一阶空间导数的隐式差分格式,并与通常采用的高阶精度显式差分格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隐式差分格式能够在更宽的波数范围使差分频散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如8阶精度的显式差分格式所适应的波数带宽约为O.55kmax,而隐式差分格式所适应的波数带宽约为0.7kmax;最后通过模型试算,对隐式差分格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用隐式差分格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差分频散,提高了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49.
王雪梅  倪文波  李芾 《信号处理》2006,22(2):198-202
针对传统的非平稳随机信号时变参数筹分模型算法的不足,论文把非平稳随机信号时变参数差分模型与一种带自适应遗忘因子的RLS算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效的非平稳随机信号实时建模算法,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不仅能获得快的收敛速度而且能获得高的建模精度。  相似文献   
50.
In a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 congestion is unavoidable and affects the quality of real‐time traffic with such problems as delay and packet loss. Packet fair queuing (PFQ) algorithms are well‐known solutions for quality‐of‐service (QoS) guarantee by packet scheduling. Our approach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algorithms in that it uses hardware time achieved by sampling a counter triggered by a periodic clock signal. This clock signal can be provided to all the modules of a routing system to get synchronization. In this architecture, a variant of the PFQ algorithm, called digitized delay queuing (DDQ), can be distributed on many line interface modules. We derive the delay bounds in a single processor system and in a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The definition of traffic contribution improves the simplicity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ime between modules in a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is the key idea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lay behavior of a routing system. The number of bins required for the DDQ algorithm is also derived to make the system configuration clear. The analytical model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form the basis of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to a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queuing (CIOQ) router architecture for a higher speed QoS net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