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979篇
  免费   23939篇
  国内免费   15197篇
电工技术   19653篇
技术理论   73篇
综合类   44805篇
化学工业   33679篇
金属工艺   11324篇
机械仪表   17285篇
建筑科学   46831篇
矿业工程   17469篇
能源动力   9160篇
轻工业   17564篇
水利工程   17007篇
石油天然气   13678篇
武器工业   3829篇
无线电   2020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711篇
冶金工业   18978篇
原子能技术   2998篇
自动化技术   39862篇
  2024年   620篇
  2023年   2730篇
  2022年   5285篇
  2021年   6699篇
  2020年   7087篇
  2019年   5738篇
  2018年   5370篇
  2017年   6940篇
  2016年   8415篇
  2015年   9706篇
  2014年   19109篇
  2013年   16294篇
  2012年   21225篇
  2011年   22768篇
  2010年   18144篇
  2009年   19074篇
  2008年   17606篇
  2007年   22929篇
  2006年   21876篇
  2005年   18894篇
  2004年   15919篇
  2003年   14388篇
  2002年   11778篇
  2001年   9977篇
  2000年   8341篇
  1999年   6712篇
  1998年   4987篇
  1997年   4283篇
  1996年   3980篇
  1995年   3334篇
  1994年   2974篇
  1993年   2231篇
  1992年   1946篇
  1991年   1425篇
  1990年   1300篇
  1989年   1128篇
  1988年   907篇
  1987年   610篇
  1986年   470篇
  1985年   389篇
  1984年   393篇
  1983年   279篇
  1982年   238篇
  1981年   190篇
  1980年   154篇
  1979年   126篇
  1978年   73篇
  1977年   83篇
  1975年   73篇
  1959年   7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张新建 《中州煤炭》2020,(2):14-19,24
针对煤矿“双重预防体系”如何落地生根问题,结合陈四楼煤矿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方面的实用方法和“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经验,深入研究了“双重预防体系”的相关标准、风险隐患事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产生和发展机理、安全风险的有关辨识评估方法、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治理方法,分析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与“双重预防体系”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差别,总结出了“123456双重预防体系”这个囊括了事前安全风险辨识、事中隐患排查治理、事后安全现状评估的创新成果,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对夯实煤矿安全管理根基、促进矿井平稳有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煤炭行业“双重预防体系”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2.
The United Nations Watercourses Convention entered into force on 17 August 2014, following a long and complex journey that dates back to 1970 when the UN referred the matter to its legal arm,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This article follows the Convention through that long and turbulent road, examines its main provisions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the delay of its entry into force. It concludes by answering the question of why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Convention should indeed matter.  相似文献   
93.
电网的安全水平主要取决于其使用产品的质量是否过关。如果产品的质量较好,则能建造出优质的电网,电网的安全水平便会随之提高。因此,应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从而提高电网的安全水平。我们可建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及时抽检出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从而消除电网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94.
为将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践与二元水循环理论相结合,提高“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以SWAT模型为基础,通过改进子流域划分方法、添加经济社会模块和人工用水模块,对其人工侧支循环模拟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开发了基于SWAT的水量-水质-水效联合调控模型SWAT_WAQER。以广西南流江流域为例,从国民经济用水量、河道径流与水质等方面对模型进行校验,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2030年“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结果表明:该模型性能良好,能够用于不同节水情景下的国民经济用水量、污染物排放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结果分析,可以作为科学制定“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有力支撑工具。  相似文献   
95.
张迪  杨刚  刘冬鹏  张小玲 《化工学报》2020,71(9):3995-4005
高温热泵可以有效回收工业余热,达到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有关高温热泵技术的研究热点在于寻找一种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低、使用性能良好的工质,以替代现有CFC-114、HFC-245fa工质。对新型环境友好型工质HFO-1234ze(Z)进行了综述,其GWP<1,临界温度高于423 K,是一种潜在的高温热泵替代工质。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HFO-1234ze(Z)的合成技术、热力学性质、输运性质、传热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并分析了HFO-1234ze(Z)在高温热泵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认为HFO-1234ze(Z)在高温热泵中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6.
《Planning》2015,(1)
目的 探讨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病例,通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患者中,男1例,女3例,平均年龄47岁(38~57岁);既往均无腺样囊性癌病史,1例患者既往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史。镜下检查4例均为筛状/管状型腺样囊性癌,3例累及甲状腺组织,3例累及神经组织,未见淋巴结受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4例P16、CD117、BCL2、P63、SMA均阳性,Ki67指数平均8%,TTF1和P53均阴性;4例中基底膜样物胶原Ⅳ阳性;组织化学染色示AB/PAS阳性。术后均接受总剂量为48~56 Gy的放疗,随访6~120个月,平均72.5个月,1例术后96个月复发,3例随访期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原发于气管的低度恶性肿瘤,肿瘤生长缓慢,就诊时多数已侵及甲状腺组织,需要与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肿瘤相鉴别,特别是在甲状腺穿刺及术中冰冻检查时。结合电子喉气管镜下表现、典型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准确诊断。手术难以切除干净,术后放疗对延缓疾病复发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7.
98.
以从自然腐败的樱桃上分离的链格孢霉(Alternaria sp.)LD3.0086为指示菌,研究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主要抑制作用靶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卡尔科弗卢尔荧光增白剂染液(calcofluor white,CFW)染色观察苯乳酸对菌丝顶端生长的破坏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链格孢霉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测定苯乳酸作用前后链格孢霉上清液中N-乙酰葡萄糖胺质量浓度变化研究苯乳酸对菌丝细胞壁的破坏作用,应用荧光双染色法观察苯乳酸对链格孢霉菌丝细胞膜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12.5 mmol/L的苯乳酸能有效抑制链格孢霉的生长;与对照组(无菌水处理)相比,苯乳酸处理后链格孢霉顶端生长细胞无明显形变,经12.5 mmol/L苯乳酸处理的链格孢霉上清液中N-乙酰葡萄糖胺质量浓度基本不变;苯乳酸处理24 h,链格孢霉菌丝细胞壁表面无明显损伤,细胞内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苯乳酸短时间(4 h)处理链格孢霉,菌丝细胞膜仍较为完整,加入苯乳酸较长时间(8 h)后细胞膜发生破裂。综合分析可知,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主要作用靶位应不是菌丝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而是在菌丝体内部,通过破坏菌丝内部细胞器结构或引起细胞内的生化反应,从而抑制链格孢霉的生长和繁殖,发挥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9.
100.
Digital technology becomes more powerful, intelligent, pervasive and ubiquitous. Ethical aspects of this development have not yet drawn the appropriat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strument that aims at measuring the individual ethical position with regard to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oftwa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pos tool was based on two data collections. The data of the first survey (n1 = 147 participants) were used to select items an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ial structure of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pos instrument reliably assesses peoples’ ethical opinion with respect to five central components: (1) regulation, (2) data privacy, (3) domain specific knowledge, (4) societal responsibility and (5) company responsibility. In the second survey, we determined the stability of the instruments factor structure by assessing a sample of n2?=?196 participants.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supported the initial factor structure. Next steps and further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regarding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