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67篇
电工技术   15篇
技术理论   8篇
综合类   259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934篇
矿业工程   64篇
能源动力   26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23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1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改革与突破口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然  王瑞民  潘瑞 《城市规划》2015,39(1):9-15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需要一个统筹城乡的系统性改革框架。目前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和政策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本文提出,在中国主要农民工流入地城市,要尽快推动以"公共服务提供"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但户籍改革的关键应以城中村和城郊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首先,赋予城市郊区的本地农民一定的土地开发权利,使其合法地为外来流动人口建出租房。其次,对利用很不集约的存量工业用地进行重整,将节余土地逐步转化为商、住用地,增加城市住宅用地供给。最后,在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应重点推动农地整理,先整理后确权,并试点以"折抵指标"为主的土地发展权交易,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8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乡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景。本文总结了日韩乡村转型的基本过程,剖析了拉美国家城镇化没有实现城乡协同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进而指出乡村的发展逻辑并非是一个由工业化与城镇化主导语境下所定义的不断追赶城市的"线性发展过程"。结合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土情绪的回潮,从尺度和功能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乡村复兴"的框架。"十三五"规划需要在新的思维下进行乡村发展政策的总体设计,随着未来中国城镇化红利的不断释放,乡村应当成为重要的受益者。建议在规划空间管制、市场要素活化、多元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乡村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3.
罗震东  汪鑫  耿磊 《城市规划》2015,(2):44-49,64
分析1997年至2014年中国都市区层面的行政区划调整行为,可以看到行政区划调整的阶段与特征与都市区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都市区化进程所内生的空间与治理需求,在现行体制中只能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行政区划调整的负面作用所导致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自上而下约束,促使了地方层面进行更为谨慎、理性和多样的行政区划调整。内生动力和外在约束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两个阶段的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过程。在1997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调整的核心目的是满足都市区空间扩容需求;在2008年至2014年,撤县(市)设区与区界重组并重,调整行为与都市区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两个阶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都市区化的阶段特征,同时反映了行政区划调整作为都市区改善治理结构手段的适用性。作为一种干预都市区发展的行政手段,行政区划调整基本与都市区空间和治理的发展相适应,促进了大量都市区的快速发展。虽然其存在许多负面效应,而且进一步采用的阻力和成本不断加大,但它依然是当前政治经济体制中最为有效的处理空间不协调问题的手段。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研究更为合理的、负面影响最小的调整方式。  相似文献   
84.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鲜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山市探索并实践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核心、统筹城乡的城镇化道路,同时在发展中也受到了一些问题的羁绊。文章通过中山市小城镇探索与实践的分析,以期望为全面认识中山市小城镇发展的特征、经验和问题,并为国内的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86.
高密度空间在山地城镇中普遍存在.经对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建设高密性、要素聚集性、功能混合性和格局生态性等特征,在山地城镇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是山地人居环境的典型空间形态.在分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基本格局及高密度空间的形成过程,得出在受到自然条件约束下,山地城镇空间往往形成了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结构,并逐渐演变成了集核型、线型和面状高密度山地城镇空间格局;在自然、社会、技术、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高密度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探讨了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并根据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存在的功能布局单一化、过度高密度开发、交通拥堵状况突出,以及山水环境遭到破坏等现状问题,提出了优化功能分区与布局、强化高密度开发的合理性、构建畅通的绿色交通体系、完善一体化的地上地下空间,营造山水化的景观系统等空间优化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87.
文章以重庆市1997-2012年的城市化率为样本数据,以政府政策为干预变量,建立了干预分析模型,并动态预测分析了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结果显示:城市化对政府政策干预的响应存在波动偏差;未来几年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且城市化发展速度处在加速阶段,基本能够实现到201 5年城市化率达到60%的目标.最后提出了要走出一条符合重庆实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8.
胡囡  张守忠  赵岩 《山西建筑》2015,(3):197-198
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域,选取1999年—2008年的10年间数据,定量评价了哈尔滨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确定了其协调等级,并依据所得出的结论,给出了一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9.
傅悦 《重庆建筑》2015,(2):18-21
西部山地小城镇的建设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核心区的规划设计是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大英县隆盛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从城镇核心区空间拓展和空间重塑两个层面入手,用城市设计手段解决西部山地小城镇面临的空间品质低下、土地利用不足、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为西部山地小城镇核心区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赵毅  郑俊  张建召 《规划师》2015,(3):22-28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并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包括市民化人口在内的全部常住人口,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县域空间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妥善处理县域内市民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系,对于探寻县域单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研究从当前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关注重点和关键环节,并以常熟市为例,探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方法,以期为陆续开展的相关规划实践提供借鉴,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