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9篇
化学工业   44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26篇
轻工业   177篇
水利工程   7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文章运用文献法、调研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土族盘绣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探索盘绣在高级成衣中的应用和创新设计。对盘绣在高级成衣中的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工艺、布局进行研究,旨在使盘绣与现代审美和流行时尚相融合,为其注入时代活力,推进盘绣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2.
绣挽作为清代女性服饰的主要装饰配件载体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通过苏绣绣挽可以进一步理解整个 清代衣饰轨制背后的服饰文化。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中国丝绸博物馆、江南大学民族传习馆和苏州大学博物馆展 出的绣挽藏品,并结合运用实物图像分析学,归纳总结清代绣挽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类比分析苏绣绣挽的 针法类型特点及应运规则,梳理清代服饰中绣挽的苏绣针法、丝线工艺、色彩、绣地和构图题材等独特的表达 形式。研究表明:清代苏绣服饰中绣挽的款式衍变与当时的思想和文化息息相关,其袖制构思和刺绣缝制等是 实用与审美的双重表现,形、色、艺极具江南特色,更表达了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的风俗习惯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3.
声能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能源,在自供电传感器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但是环境中声源大多为中低频声源,且声能量密度较低。为了提高中低频段声能的收集效率,介绍了一种基于聚偏氟乙烯/氧化石墨烯(PVDF/GO)电纺复合纳米纤维薄膜的声驱动式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TENG的构造由两层绣棚固定的导电布和中间夹一层PVDF/GO电纺纳米纤维薄膜组成,其中导电布与纤维膜之间通过涤纶树脂(PET)圆环分隔。在117 dB、130 Hz的声源激励下,TENG可以产生高达550 V的峰值电压和61μA的短路电流,瞬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701μW/cm2。TENG在中低频段有着高效的声电转换特性,这种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低功耗设备供电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4.
邹敏 《西部皮革》2022,(4):124-126
通过收集和整理羌绣图案的资料,从题材、色彩及构图形式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具体分析了羌绣图案在传统服饰及现代服饰中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在系统而全面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羌绣图案运用于服装的不同部位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总结出羌绣图案的运用与服装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了将羌绣图案运用于现代服装...  相似文献   
55.
56.
为进一步扩展夜光绣线的应用范围及提高夜光机绣织物的发光亮度,结合威尔克姆9.0 绣花制版软件和富仪电脑绣花机制备出一种在夜间可发出长余辉效果的机绣织物。利用Box-Behnken 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工艺参数中针迹间距、针迹速度及外界激发时间对织物余辉亮度的影响规律,对这3 项影响因素为因子的正交试验进行设计,得到织物余辉亮度的响应曲面模型。结果表明:相比于针迹间距和针迹时间,激发时间对夜光机绣织物的影响更为显著;采用该方法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激发时间20min,针迹长度4.5mm,针迹间距0.4mm,适宜条件优化下的织物余辉亮度为1.6215 cd·m-2。  相似文献   
57.
基于视觉-行为-情感的产品族设计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探索产品族设计中关于体现品牌特征和用户情感的问题,提出基于视觉-行为-情感的产品族设计基因研究方法.在分析品牌识别的硅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基础上,提出情感设计基因、行为设计基因和视觉设计基因的概念,构建了基于视觉-行为-情感的产品族设计基因的层次模型,讨论了产品族设计基因的构造方法和循环模型,探讨了产品族设计基因、信息建模、品牌风格基冈的构建,以及产品族设计基囚与品牌风格基因的映射、评价与优化等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以家用绣花机外形设计为例,构建了产品族设计基因,以及与晶牌风格感性意象的映射,开发了计算机辅助家用绣花机设计系统软件,包括设计DNA装配模块、设计评价模块和设计知识库模块.该系统可以实现家用绣花机造型设计的快速生成与设计评价,验证了基于视觉-行为-情感的产品族设计基因理沦体系.  相似文献   
58.
李頔  张竞琼  李向军 《丝绸》2012,(6):50-54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近代民间服饰品与苏州工艺美术馆等地馆藏的画绣实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别统计、解析了服饰品绣与画绣中主要针法,并从表现方式与刺绣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发现在题材上,服饰品绣的纹样简单抽象,写意夸张,画绣底稿意境悠远,艺术性强。针法上,服饰品刺绣针法规律性强、特色明显,画绣针法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程式。在用线上,服饰品绣材质更加多样,纹理明显,画绣用线更细。在用色上,服饰品绣善用对比色,注重色彩间的呼应关系,质朴和谐,画绣以画稿用色为基色,清丽淡雅。因此,对苏绣研究体系的完善与苏绣技艺的传承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9.
分析了现代成衣珠绣装饰设计的要素和设计原则,并总结了当今成衣珠绣装饰设计应用规律和注意事项,为珠绣装饰设计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60.
法绣是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典型产物。梳理法绣技艺在当今时尚服装中的创意呈现,剖析不同文化语境下法绣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质。解读苏州文化意境中的美学思想、人文精神和艺术风貌,探寻法绣与苏州地域文化交融的契合点。基于现代消费者个性化的审美旨趣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提出法绣与苏州文化融合共生乃至共美的创新发展思路。从审美价值、创意语境的融会创新视角,拓展法绣融合之美,结合具体设计实践,研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意与表现。以期法绣与苏州地域文化碰撞后的和合之美,可以塑造出更多具有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的服装形象,并给现代时尚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