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0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115篇
电工技术   64篇
综合类   390篇
化学工业   19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40篇
建筑科学   180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33篇
轻工业   9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武器工业   11篇
无线电   136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4篇
冶金工业   63篇
原子能技术   148篇
自动化技术   6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An efficient table lookup decoding algorithm (TLDA) is presented to decode up to five possible errors in a binary systematic (47, 24, 11) quadratic residue (QR) code. The main idea of the TLDA is based on the weight of syndrome, the syndrome decoder together with a reduced-size lookup table (RSLT), and the shift-search method given by Reed et al. Thus, the size of the lookup table and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in a finite field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memory size of the proposed condensed lookup table (CLT) consists of only 36.6 Kbytes and is only about 0.24% of the full lookup table (FLT) and 3.2% of the lookup up table given by Chen et al., respectively. These facts lead to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computational time and the decoding complexity. A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coding speed of the proposed TLDA is much faster than all existing decoding algorithms. Moreover, it can be extended to decode all QR codes, including the class of the cyclic codes when the code length is moderate. The CLT makes this new decoding algorithm suitable for hardware or firmware implementations.  相似文献   
92.
目前主要的C语言上机考试系统程序设计题主要采用的是结果比对评分法,这种方法并不查看考生的程序内容,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并且有失公允。在比较结果的评分方法基础上,增加了修复编译评分与关键代码对比评分,使评分结果更加公正、准确,使评分结果更加接近于人工阅卷,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
介绍联合信源信道算术码添加禁用符号的编码方法,以实例方式引入联合信源信道算术码的检错原理。综述联合信源信道算术码的检错时延分布、几何分布,分析各种解码方法、序列解码方法及其各种改进,研究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解码方法与其他信道码构成的迭代式联合解码方法,并展望目前联合信源信道算术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94.
提出一种通用的QC-LDPC码译码器架构.该架构采用一种特殊的绑定结构和一个可配置的循环移位网络,实现了多码率变码长的LDPC译码,可以应用在多标准数字通信系统中.同时,该结构使存储单元的利用率提高了13倍.提出的可配置数据交换网络可以使存储单元和运算单元之间的连线规则化,降低了连线复杂度.基于该结构,本文实现了符合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TMB中LDPC译码器,在SMIC0.18um标准COMS工艺下,芯片面积约为8mm2;在时钟频率50MHz,迭代次数15次,8比特量化的条件下,吞吐率可达91Mbps.  相似文献   
95.
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性能优越,允许全并行高速译码,已经在个人数字设备、移动无线通信等领域显示出了很大的应用价值,极可能取代Turbo码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的首选编码方案。NVIDIA公司的CUDA是一种新的用于GPU通用计算的软硬件架构。基于CUDA平台程序员可以写出C风格的代码来启动大量的GPU线程并行工作。基于CUDA平台提出和研究一种AWGN信道下的规则LDPC码的译码实现方案。仿真实验对LDPC码译码的CPU实现和CUDA实现的性能作了详细比较。研究表明CUDA能够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  相似文献   
96.
SVC在无线信道传输中的非均衡差错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H.264的可伸缩视频编码扩展标准(SVC)在噪声信道中的传输,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提出一种非均衡差错保护的方案。在所提的方案中,根据时间、分辨率和质量把原视频序列按重要性分成不同的层。由于不同层的数据对错误的敏感性不同,对其进行不同码率的LDPC信道编码,实现非均衡差错保护。根据视频流中每一帧不同层的PSNR增量不同,和不同信道码率下正确解码的概率不同,反复计算每一帧所有码率组合的PSNR增量值并找出最大组,从而进行信道编码并传输。实验表明,在相同的平均码率条件下,提出的方案相比其他方案的PSNR值增加了2.8 dB,更适合无线信道的传输。  相似文献   
97.
98.
目前对可配置纠错与删除(纠删)解码器研究较少。为此,采用性能优异的RS编码方法,提出一种高速可配置RS纠删解码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架构,并详述可配置纠删BM模块的构成。该架构通过折叠技术,使解码器在保证高速的前提下降低硬件复杂度。通过0.18 μm工艺和Design Complier工具综合测试结果表明,与同类解码器研究相比,该解码器在硬件复杂度吞吐率和可配置性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99.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new algorithm for adaptive prefix coding. Our algorithm encodes a text S of m symbols in O(m) time, i.e., in O(1) amortized time per symbol. The length of the encoded string is bounded above by (H+1)m+O(nlog 2 m) bits where n is the alphabet size and H is the entropy. This is the first algorithm that adaptively encodes a text in O(m) time and achieves an almost optimal bound on the encoding length in the worst case. Besides that, our algorithm does not depend on an explicit code tree traversal. A preliminary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ISIT 2006). M. Karpinski’s work partially supported by a DFG grant, Max-Planck Research Prize, and IST grant 14036 (RAND-APX). Y. Nekrich’s work partially supported by IST grant 14036 (RAND-APX).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