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9篇
  免费   941篇
  国内免费   323篇
电工技术   55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735篇
化学工业   954篇
金属工艺   187篇
机械仪表   511篇
建筑科学   412篇
矿业工程   225篇
能源动力   359篇
轻工业   232篇
水利工程   214篇
石油天然气   253篇
武器工业   66篇
无线电   769篇
一般工业技术   605篇
冶金工业   166篇
原子能技术   90篇
自动化技术   6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364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两段式加压粉煤气化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两段式加压粉煤气化技术是对气流床干粉气化技术的引进和改进,降低了氧耗,节省了循环冷煤气的压缩功耗,省去庞大的辐射式废锅。将几种气化工艺进行了对比,指出两段式加压气化工艺有别于Shell一段式气化、Dow两段式水煤浆气化和日本开发的粉煤两段式气化工艺,拥有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指出了该工艺最关键的几个问题,如含碳飞灰的捕集和返烧、碳转化率、甲醇含量等。  相似文献   
992.
机械CAD三维设计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企业CAD的应用还局限于取代图板的阶段,没有充分发挥CAD软件的设计作用。介绍了三维设计手段的优势,指出了三维设计的应用是CAD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目前推广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3.
采用激光诱导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法测量缸内直喷喷油器喷雾附壁油膜的厚度分布,研究了附壁油膜质量和平均厚度随不同的壁面温度和喷射策略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壁面下油膜呈"波浪状",热壁面下油膜的边缘轮廓呈"带状"凸起,在壁面温度为413K时,还出现了聚集的小液滴。保持总喷油量不变,随着壁面温度的增大,单次喷射的附壁油膜质量逐渐减小,二次喷射的附壁油膜质量先减小后增大,单/二次喷射的附壁油膜平均厚度都逐渐增大;相对于单次喷射,相同热壁面温度下的二次喷射附壁油膜平均厚度都较小,在壁面温度同为413K时最多减小了42%。仅增加第二次喷射的喷油脉宽,壁面温度为298K和373K时的附壁油膜质量先增大后减小,壁面温度为413K时附壁油膜质量逐渐增大;相同喷油脉宽下,壁面温度为413K时附壁油膜平均厚度最大,而壁面温度为298K和373K时附壁油膜平均厚度与喷油间隔相关。  相似文献   
994.
以某中速船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基于两次喷射技术对于船用柴油机性能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两次喷射技术可以实现大缸径船用柴油机PPCI燃烧模式,两次喷射的预喷正时、预喷油量及燃油喷射压力对于PPCI燃烧过程有明显影响。通过两次喷射策略在单缸机试验研究,可以确定适用于大缸径船机的PPCI燃烧的燃油喷射控制策略:在Pe0.3MPa下,采用喷射压力105 MPa +预喷时刻20°CA BTDC +预喷油量20%,在Pe0.6MPa时,喷射压力120 MPa +预喷时刻35°CA BTDC +预喷油量28%的喷油策略,可以实现较为理想的部分预混均质压燃PPCI燃烧,燃油消耗率可改善3.1%~6.2%,soot排放降低51%~62%,压升率降低58~70%。本文研究为船用柴油机满足未来EEDI法规及低噪声设计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995.
针对管道气体携带杂质对球阀冲蚀磨损导致其失效的问题,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流体描述方法,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气固两相流球阀冲蚀磨损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球阀流场特征、冲蚀磨损分布、不同参数对冲蚀磨损影响及冲蚀率随参数变化趋势,并把模拟结果与工程现场冲蚀球阀对比,验证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球阀内流速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产生的二次流漩涡是导致冲蚀的主要因素;球阀冲蚀磨损随开度减小,随流速、粒径和质量流率增大而增加,呈非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6.
在Einstein制冷循环系统中,气泡泵竖直提升管内为弹状流时效率较高。选取VOF(流体体积函数)模型对其管内气泡的运动状态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过热度恒定时,随着压力增加,单个气泡的生成时间延长且体积变小,但气泡均匀性提高;当压力恒定时,随着过热度增大,气泡生成速率加快,融合体积增大,易于形成系统所需的弹状流。因此,在Einstein制冷循环系统中,在压力为0.4 MPa的工况下,需采取较高的过热度才能保证气泡泵的正常运转;与水相比,氨水溶液更适合作为气泡泵工质。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国产重型商用车辆旋流式进气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其内部气流特性并使其可视化。模拟车辆行驶时驾驶室后侧流场,发现车体外侧压力区域稳定,内侧区域压力比外侧低,气流存在向内部流动的趋势;侧向进气管道主流道顶部直角设计会造成气流在此区域旋流,气流流动性差,进行圆角过渡设计后流动明显顺畅且无旋流产生;与四叶片相比,六叶片旋风筒的中心低压区域较大,其内部粒子运动趋势与管内压力分布基本一致,中心存在无粒子区,六叶片旋风筒内粒子旋转区域更靠近壁面且区域较薄;百叶窗在正面投影全封闭状态下阻隔粒子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涂层厚度对离心泵性能和内部流场的影响,以扬黄泵站用双吸离心泵为例,分别对叶轮和蜗壳进行涂层处理,并对不同工况下叶轮和蜗壳不同涂层厚度的组合方案进行固液两相数值计算,同时对无涂层泵进行外特性试验。研究表明,同时对叶轮、蜗壳流道进行涂层处理比仅对蜗壳流道进行涂层处理对泵的性能影响要大;对叶轮和蜗壳同时进行涂层处理后叶轮背面进口边低压区最小,不仅有利于提高泵的空化性能,还有利于减小固相颗粒对叶轮流道和蜗壳出口边的磨损,但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蜗壳出口处会出现回流现象。因此,综合考虑同时对叶轮、蜗壳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且厚度为2mm为宜。研究结果为应用涂层技术提高扬黄泵站用双吸泵的抗磨蚀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以某600 MW机组配套的两级轴流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三维数值计算,研究了静叶倾斜对风机性能和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正倾斜角度15°时,在设计工况风机效率提高0.09%、全压降低0.36%;静叶正倾斜角度大于25°或反倾斜时,风机效率和全压均降低。静叶正倾斜使两级静叶区的总声压级均有所降低,正倾斜15°时在设计工况点第2级静叶区总声压级降低4.4 dB,且倾斜角度越大降噪效果越显著;静叶反倾斜后,第1级静叶噪声基本不变,第2级静叶区总声压级增大2.5 dB。综合分析静叶倾斜对风机性能和噪声的影响,静叶正倾斜15°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000.
A two‐stage extraction 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intracellular proteins from brewers' yeast was selected as a practical model system to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glycol (PEG)–phosphate aqueous two‐phase systems (ATPS). Disrupted all suspensions generated by homogenisation and bead milling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cell debris upon the partition behaviour of the intracellular products (bulk protein, fumarase and pyruvate kinase). Regardless of their origin debris particl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artition behaviour of the intracellular products in selected ATPS distant from the binodal and at volume ratios greater than one. Recycling of used PEG into the initial extraction stage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rotein partition behaviour in batch ATPS. In the polymer recycling studies in continuous ATPS using spray columns, the addition of fresh materials to make up the deficits of phase‐forming chemicals compensate any negative effect of the continuous recycling of the top PEG‐rich phase. The findings of these studies rais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TPS processes for protein recovery from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 200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