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3篇
电工技术   15篇
综合类   29篇
化学工业   63篇
金属工艺   179篇
机械仪表   40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9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70篇
冶金工业   86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8 毫秒
31.
ICP—AES法测定黄铜中的铅铁铋镍铝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可直接测定黄铜中的铅铁铋镍铝锑6种元素的含量.通过试验优化出各元素的分析波长和分析条件,且用基体匹配补偿基体效应.该法流程简单,分析快速,回收率为95%~10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  相似文献   
32.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黄铜管的金相组织、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应用 X 射线能谱仪和 X 射线衍射仪分别对腐蚀产物及管表面宏观残余应力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铜管的破裂为应力腐蚀破裂,裂纹起源于表面应力集中区的β相上.文中讨论了裂纹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并阐明了铜管出现应力腐蚀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3.
RB-1型铜合金铸造添加剂对HPb59-1黄铜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铜合金铸造细化变质剂(RB-1),通过试验考察了它在HPb59-1黄铜中的作用。添加剂显著地细化了该合金的组织,消除了宏观柱状晶,同时增大了组织中α相对的相对含量,并改善了其形态,提高了其分布均匀性。RB-1的添加量(.重量百分数)在小于0.4%的范围内细化效果显著,而大于1%的细化作用消失,重新出现柱状晶。  相似文献   
34.
用HgNO_3试验法对HgNO_3引致铅黄铜(HPb63-3)应力腐蚀开裂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原因主要是Hg沿晶界扩散削弱了基体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同时也由于Pb,Zn在晶界处的偏聚,从而加速了晶界脆化.  相似文献   
35.
Persistent failures (leakage) were observed in the brass portion of dielectric unions after a relatively short service period. Metallographic examination revealed evidence of severe stress-corrosion cracking within the brass as well as dealloying on the surface. Evaluations using stress calcula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freezing water indicated that the unions were not overtightened during installation, and the water passing through the unions did not freeze. The subject copper alloy was shown to have been insufficient for the intended application due to high susceptibility to corrosion.  相似文献   
36.
轴瓦厚度测量机稳定性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轴瓦厚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制订,测量系统偏倚特性、稳定性和线性分析.对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分析步骤、计算过程、分析结果做了详尽的剖析与讨论.认为自行开发研制的轴瓦厚度测量机的偏倚特性、稳定性和线性能满足测量要求,其重复性与再现性指标R&R%<30%,基本上具有所需的测量能力.  相似文献   
37.
本文在分析强烈塑性变形(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对金属材料组织性能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金属材料经过反复塑性弯曲变形后,其内部组织性能的变化规律.以H85黄铜板材为对象,采用MARC有限元等方法计算不同弯曲半径与板厚之比(r/h,简称:径厚比)对金属材料内部累积应变的影响,同时通过金相组织分析和显微硬度测定,进一步确定其内部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金属板材经过反复塑性弯曲变形后,其内部累积应变量大小沿厚度分布随离中性层距离增加而增大、晶粒尺寸则随之变小、金属的显微硬度随之增加.而且随着径厚比(r/h)减小,其累积应变量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38.
利用日本网带式连续烧结炉,采用2种不同的烧结工艺制备Cu-20%Zn黄铜,研究烧结工艺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第1种烧结工艺是快速升温到550℃预烧50 min,然后在860℃高温烧结50 min;第2种烧结工艺是在200 min内将温度从100℃缓慢升高到750℃,然后升温到870℃保温1 h。结果表明:采用第1种工艺烧结时,烧结体中可看到大量的形状不规则的孔隙,基体没有联接成一体。采用第2种工艺烧结时,由于延长了预烧结时间和减慢升温速度,黄铜的孔隙收缩并趋于球化,孔隙数量明显减少,烧结体的密度和硬度都增大,伸长率显著提高;但由于晶粒长大,晶界强化效果下降,导致强度下降。采用第2种烧结工艺制备的黄铜综合力学性能较好,密度达到8.12 g/cm3,硬度为86 HRH,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242 MPa和27.3%,均超过日本工业标准JIS和中国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9.
李化莲 《金属制品》2006,32(3):31-32
介绍钢帘线电镀黄铜集中控制改造后造成的镀层面质量或镀层组分不达标、铜阳极板表面易出现铜粉、钢丝镀层发黑等质量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明确指出在镀铜时采取钛镍合金整板作为汇流板,铜粒代替铜板,镀锌采用不溶性阳极的形式是解决电流不均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40.
甲酸盐三价铬电镀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解决现有氯化盐体系和硫酸盐体系三价铬电镀存在的问题。方法以甲酸铬为主盐,甲酸铵、尿素和苹果酸为络合剂,通过Hull槽试验和方槽试验,研究铬离子、甲酸铵、尿素、苹果酸的浓度以及镀液pH值、镀液温度、电镀时间等工艺参数对黄铜表面三价铬镀层形貌、沉积速率和光亮范围的影响。结果甲酸铵和尿素分别与Cr3+形成活性络合物,苹果酸具有pH值的缓冲作用。最佳的工艺条件为:Cr3+浓度0.4 mol/L,甲酸铵浓度0.5 mol/L,尿素浓度0.2 mol/L,苹果酸浓度0.05 mol/L,镀液pH值3.5,镀液温度25~30℃。结论该甲酸盐三价铬电镀工艺具有较宽的光亮范围,镀层孔隙率低,光亮致密,沉积速率较高,与铜基体结合良好,结构为混晶态。在室温、电流密度为15 A/dm2的条件下电镀5min,镀铬层厚度即可达到1.78μm,满足装饰性镀铬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