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5篇
电工技术   53篇
综合类   76篇
化学工业   52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19篇
建筑科学   77篇
矿业工程   41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36篇
水利工程   13篇
石油天然气   22篇
武器工业   14篇
无线电   3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冶金工业   27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9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实验室模拟高炉气氛,进行高碱度烧结矿升温还原实验,当炉内温度达到实验温度(500,600,700,800,900,1 000,1 100℃)后立即结束实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高碱度烧结矿还原过程中的显微结构,分析不同温度时高碱度烧结矿矿相的变化。结果表明:500~600℃区间内,Fe2O3开始还原为Fe3O4,低温(500℃)还原条件下,Fe3O4直接还原为星点状金属铁的雏晶;700~800℃区间内Fe3O4先还原成FexO,FexO再还原成金属铁;900℃时金属铁大量生成;1 000~1 100℃时,烧结矿内几乎是金属铁。  相似文献   
12.
激光熔覆是钛合金表面改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钛合金表面激光熔覆抗高温耐氧化、耐腐蚀、耐磨损和生物陶瓷等涂层的熔覆材料、熔覆层相组成和强化机理等的研究现状。其中,抗高温耐氧化涂层主要由于TiO_2、Al_2O_3等相的隔氧作用,提高了钛合金在高温下的抗氧化性;耐腐蚀涂层主要由于Ti N和Ti2Ni等相的固溶强化及细小针状马氏体α’等的细晶强化,提高了其耐腐蚀性;耐磨损涂层主要由于Ti C、Ti B、Ti B2等相的弥散强化作用,提高了涂层的耐磨性;生物陶瓷涂层由于HA、Ca O等相的存在,增强了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其次,阐述了由于熔覆材料与基材的热物性差异、试样预处理不当和工艺调控不当等因素引起的未熔颗粒、球化效应、裂纹、气孔和夹杂等主要缺陷,以及调控激光功率、扫描速度等工艺参数,预热基体材料,通入保护气体和加入适当成分添加剂等控制和改善相关缺陷的措施。最后,展望了钛合金表面激光熔覆涂层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砾石对赣北红土工程锥状堆积体侵蚀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赣北红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合不同砾石质量百分数(0%、10%、20%、30%)、不同降雨强度(1.0、1.5、2.0、2.5mm/min)的室内模拟试验,对开发建设项目中散乱锥状堆积体的产流产沙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含砾石堆积体(10%、20%、30%)的产流时间要明显小于不含砾石堆积体(0%)的产流时间;砾石对径流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径流率与降雨强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降雨强度≥1.5mm/min的条件下,四种砾石含量堆积体的侵蚀速率在一场60min的降雨中主要经历"浮土冲刷"、"形成结皮"、"可蚀性泥沙减少"和"结皮破坏"四个阶段;一场降雨后堆积体总产沙量随砾石质量百分数的变化依次为0%10%20%30%,砾石能够促进堆积体的坡面侵蚀。  相似文献   
14.
Agent技术特别是多Agent系统(MAS,Multi-Agent System)为解决人工智能等领域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多Agent系统重点研究如何协调系统中的各个Agent的行为使其协同工作。针对多阶段组合投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多Agent系统的自调节及协同工作的组合投资策略模型。该模型系统中的各个Agent通过通讯共享知识,在求解问题的搜索空间中进行协同搜索,在更短的搜索步长内得到问题的解,极大地提高了系统性能。该模型具有不基于任何股票模型、时间复杂度低以及逼近最优投资策略速度较快等优点,实验证明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复杂周期信号频谱存在大量等间隔幅度起伏的谐波分量.提出了复杂周期信号的谐波法周期测量.谐波法之FT-Abs-IFT(FAIF)是周期信号频谱包络的反傅里叶变换,输出为频谱包络对应时域信号与周期冲击信号的卷积.其最大值是等幅度或起伏幅度(噪声条件下)的周期冲击信号,通过门限栓测和周期测量得到信号周期(或频率).最后通过与常用周期信号测量方法(同态滤波法、自相关法和AMDF)的仿真比较,表明对于复杂周期信号,谐波法之FAIF测量精度高,误差率低和良好的抗噪性能.  相似文献   
16.
高振荡积分的快速精确计算是光波、电磁波传播与散射研究的瓶颈之一. Levin方法是一种经典的振荡积分求解方法,但是在节点数比较多时很容易受到线性方程组的病态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一种通用的高振荡积分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Chebyshev微分矩阵来求解由Levin方法导出的微分方程,不但可以直接求取被积函数的不定积分在各节点上的函数值,而且由其构造的线性方程组往往呈良态.特别地,即使某些特殊的振荡积分使得由其导出的线性方程组呈病态,采用截断奇异值分解(TSVD)方法求解之仍最终可得到很精确的积分结果,从而保证了算法的稳定性.所以,本方法突破了Levin方法容易受到线性方程组的病态性影响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高逼真度转发式假目标干扰对雷达系统的检测、跟踪以及数据处理都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对真、假目标进行鉴别进而剔除假目标,是雷达对抗假目标干扰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由于转发式假目标干扰技术的日益进步,从时域、频域或者空域已经越来越难以将其鉴别.文中研究了利用极化信息鉴别目标和假目标的技术:根据假目标信号矢量极化比固定而目标信号矢量极化比随雷达发射极化而改变这一差异,将鉴别问题转化为二维复空间上的直线判别问题;推导了假目标鉴别统计量的分布表达式,依之分析了干扰的鉴别率;对于目标,提出了目标散射矩阵的分解模型及鉴别判别量的概念,从而根据目标鉴别判别量即可预估目标的鉴别率,完整地分析了算法的鉴别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能稳定而有效地鉴别真、假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图卷积网络因其特征聚合的机制,能够同时对单个节点以及近邻节点的特征进行表示,被广泛应用于高光谱图像的分类任务。然而,高光谱图像(HSI)中常存在波段冗余、同物异谱等问题,使得直接利用原始光谱特征构建的初始图可靠性不足,从而导致高光谱图像的分类精度低。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光谱注意力图卷积网络(SAGCN)的高光谱图像半监督分类方法。首先,利用注意力模块对光谱的局部与全局信息进行交互,以增加重要光谱的权重、减小冗余波段以及噪声波段的权重,从而实现光谱的自适应加权;然后,针对光谱加权处理后的高光谱图像,通过空间-光谱相似性度量构建更为准确的近邻矩阵;最后,通过图卷积对标记和无标记样本进行有效的特征聚合,并使用标记样本的聚合特征训练网络。在Indian Pines, Kennedy Space Center和Botswana 3个真实高光谱图像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小型极化相控阵雷达精确信号目标探测应用背景,为降低传统T/R相控阵天馈系统设计及调试复杂度,满足低功耗、低损耗、低成本制造、轻薄等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液晶全息编码相控阵天线. 主体采用小型化全息辐射单元、慢波结构、平行板波导馈电系统构成的一维全息电控扫描相控阵天线,利用成熟液晶面板制造工艺,通过控制全息辐射单元下方液晶分子的偏转状态调节天线谐振频点,组成全息编码相控阵天线. 天线结构通过仿真优化确定,并在实物加工和测量基础上通过全息优化算法及电压灰度控制降低由耦合作用引入的副瓣性能恶化度,用梯度递减的搜索算法结合适当的目标函数优化算法实现方向图的最优控制. 实测结果表明,该天线的波束扫描角度达到±49°,经过算法优化后,波束指向角准确度改善3°,旁瓣抑制电平改善1.7 dB.  相似文献   
20.
极化测量技术是现代雷达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对目标极化特性的测量是实现极化雷达的关键技术,但在工程实现上存在很大的技术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新体制目标特性测量雷达的理论模型,即正交极化二元阵.初步证明了该式天线具有明显的极化空变特性,进而设计了一种新的极化测量处理算法,仅需一个接收处理通道即可在天线波束扫掠目标时,实现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测量.通过紧凑场微波暗室对自行搭建的正交极化二元阵进行了全极化宽带动态测量实验,利用实测数据处理验证了上述研究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对于挖掘现有雷达装备的极化测量潜力,提升其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