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11篇
冶金工业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根据鲜蘑菇采摘后的生理特性和气调保藏的原理,采用容积为25公升的塑料桶经吸氧剂处理后,装入10公斤鲜蘑菇,盖紧,再运入工厂加工的新方法,可使鲜蘑菇在48小时内不“开伞”并能保持原来的色泽,从而提高了品质和原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高浓度钠化钒液采用酸性铵盐工艺沉淀多钒酸铵困难的问题,以高浓度钠化钒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滴加法沉钒工艺进行酸性铵盐沉钒。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滴加沉钒工艺,控制反应p H为2.30、反应温度T为90℃、加铵系数K为1.0、A晶种加入量为10%时,沉钒率达到99%以上,多钒酸铵中TV含量为50.51%,Na2O为0.089%,S为0.074%,煅烧后,五氧化二钒产品质量符合YB/T5304—2011要求。此沉钒新方法可实现产能提高、能耗降低、废水处理量减少与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等效益。  相似文献   
13.
石煤焙烧物料提钒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煤脱碳焙烧利用热值后的物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助浸剂浸出,浸出液经回调pH值及还原处理后萃取和反萃取,反萃取液氧化后经酸性铵盐沉钒等"工艺制取五氧化二钒。工艺参数:在物料粒径小于37μm(100%)、硫酸用量为50%、助浸剂用量为4%、液固比为2.5∶1、浸出温度为90℃、浸出时间为7 h等条件下浸出,在12.5%P204+5%TBP+82.5%磺化煤油为有机相、水相pH值为2、相比为2∶1、三级逆流萃取、1.5 mol.L-1硫酸三级逆流反萃取等条件下萃取和反萃取。结果表明:浸出过程经动力学分析,表观活化能为46.26kJ.mol-1,属于化学反应控制过程;钒总回收率达75%以上;V2O5产品纯度大于99%,符合GB3283-1987质量要求;全流程几乎无废气外排,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率达97%以上,废渣可用于建材,属于清洁型提钒工艺。  相似文献   
14.
在固形物的65~70%果酱罐头中,影响胶凝能力的主要因素是PH值。果胶随着PH值降低凝结能力逐渐加大。PH3.1左右最好。琼脂相反,随PH值不断降低凝结能力不断减弱。PH3.5以下难凝结。加酸后受热时间对果胶影响不大,而对琼脂影响显著,受热时间越长,胶凝能力越弱。在 果酱加工过程中,一般在浓缩结束时加酸,并争取在一个小时内杀菌结束。能保持理想的成品粘度。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花生仁含脂肪较高,经过长时间贮存,特别是经过夏季以后,会失去香味,严重者,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哈喇气味,甚至不能食用。人们一般称这种现象为哈变。所以一般家庭,在夏季到来之前要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花生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  相似文献   
16.
石煤钒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钒资源,储量丰富,近年来石煤提钒生产和研究发展迅速。在论述石煤提钒的主要工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工艺的优缺点及工业适用性,分析了焙烧与浸出阶段对回收率的影响并总结了石煤提钒工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解决高钙高磷钒渣难利用问题提供参考,在归纳目前已提出的钠化焙烧—水浸提钒、钙化焙烧—酸浸提钒、钙化焙烧—碳酸钠浸出提钒、含钒溶液溶剂萃取提钒、含钒溶液离子交换提钒等主要的钒渣提钒工艺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其中的钠化焙烧—水浸提钒工艺、钙化焙烧—酸浸提钒工艺、钙化焙烧—碳酸钠浸出提钒工艺以及新提出的钙化焙烧—碳酸铵浸出提钒工艺和钙化焙烧—草酸盐浸出提钒工艺在处理高钙高磷钒渣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这些工艺尚存在的缺陷,指出寻找钙化焙烧除磷添加剂、减少碳酸铵浸出时的浸出剂用量、简化草酸盐浸出时的浸出剂种类等应该是高钙高磷钒渣提钒工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农副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饲养鹌鹑的专业户愈来愈多,因此,生产鹌鹑蛋罐头的厂家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加工的鹌鹑蛋罐头存在着不少质量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汤汁浑浊问题。也就是在罐头杀菌后出现汤汁浑浊和沉淀,存放时间愈长,浑浊也就愈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本厂在1987年1月生产的罐头产生大量浑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