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7篇
  免费   1145篇
  国内免费   529篇
电工技术   378篇
综合类   1212篇
化学工业   953篇
金属工艺   981篇
机械仪表   385篇
建筑科学   1258篇
矿业工程   571篇
能源动力   176篇
轻工业   1292篇
水利工程   524篇
石油天然气   1501篇
武器工业   194篇
无线电   34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01篇
冶金工业   468篇
原子能技术   83篇
自动化技术   795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949篇
  2013年   714篇
  2012年   865篇
  2011年   876篇
  2010年   741篇
  2009年   804篇
  2008年   1035篇
  2007年   835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698篇
  2004年   575篇
  2003年   548篇
  2002年   447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271篇
  1998年   253篇
  1997年   226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01.
合金形成焓是确定合金的稳定性及其非晶形成能力的重要因素。采用Miedema理论和几何外推模型相结合,预测了Al-Cu-RE(RE=La~Lu)体系液态合金整个成分范围的混合焓。计算结果表明:Al-Cu-RE三元体系的混合焓比Al-Cu二元合金的混合焓更负,稀土元素与Al、Cu之间的化学势差对混合焓的贡献起主要作用。当铝与稀土元素含量相同时,随着铜含量的减少,合金混合焓越来越负,从而表明在Al-Cu合金中加入稀土元素有利于Al-Cu-RE三元合金的形成。同时较负的混合焓是合金体系易于非晶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也说明Al-Cu-RE三元体系非晶形成能力较强。计算了Al8Cu4RE和Al Cu RE等三元化合物的形成焓,计算得到的Al Cu RE的形成焓比相应的Al8Cu4RE的形成焓要负,说明Al Cu RE更稳定;同时计算了金属间化合物Al(Cu1-xREx)3、Al(Cu1-xREx)、Al2(Cu1-xREx)的形成焓随稀土含量变化趋势。计算结果为Al-Cu-RE体系非晶形成的成分设计和相关性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热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2.
高密度空间在山地城镇中普遍存在.经对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建设高密性、要素聚集性、功能混合性和格局生态性等特征,在山地城镇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是山地人居环境的典型空间形态.在分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基本格局及高密度空间的形成过程,得出在受到自然条件约束下,山地城镇空间往往形成了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结构,并逐渐演变成了集核型、线型和面状高密度山地城镇空间格局;在自然、社会、技术、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高密度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探讨了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并根据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存在的功能布局单一化、过度高密度开发、交通拥堵状况突出,以及山水环境遭到破坏等现状问题,提出了优化功能分区与布局、强化高密度开发的合理性、构建畅通的绿色交通体系、完善一体化的地上地下空间,营造山水化的景观系统等空间优化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3.
高速滑坡–碎屑流颗粒反序试验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对滑坡碎屑流在运动过程的颗粒分离问题进行研究,主要考虑小颗粒含量、粒径差以及滑床糙率等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碎屑物质在运动中的分离程度受粒径差影响较大、受小颗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增加滑床糙率可以使得颗粒分离现象更加明显。结合现场调研、物理模型试验及已有研究成果对高速滑坡–碎屑流运动过程中颗粒反序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碎屑物质在高速运动过程中,由于小颗粒等效摩擦系数较大,碎屑物质在运动方向上出现大颗粒在前小颗粒在后的分离现象;进入减速堆积阶段,小颗粒先停积,后续大颗粒可越过小颗粒堆积物继续向前运动,而小颗粒则多被阻挡在堆积物末端,最终堆积物形成前端以大颗粒为主、末端以小颗粒为主,中部大颗粒在上小颗粒在下的堆积物结构。  相似文献   
104.
常规波束成形技术对声发射源定位的应用日益进展。本文基于波束成形网络阵列技术实现了对声发射源一次性定位,并采用控制变量法探讨了传感器网络类型、传感器个数、波速和声源位置对定位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正>摊铺机摊铺作业时,通过牵引臂拖曳熨平装置在沥青混合料摊铺层上前行,使熨平装置底部的熨平板与沥青混合料摊铺层表面形成一定仰角。该仰角直接影响成型路面的摊铺厚度、平整度及密实度。本文着重分析熨平板仰角的形成因素,以及熨平板仰角的影响因素。1.熨平板仰角形成因素熨平板在沥青混合料摊铺层上移动时,熨平板仰角形成因素主要包括熨平板受力状况和熨平板前部结构的影响等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6.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药理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在本科药学专业中推行综合性考核方法,内容包括:学生考勤、小测验、病例分析、实践技能、期末考试。对药理学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综合性考核方式学生及格率、平均分均较传统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这一考核方法接受度较高,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设计并合成了新型的N-芳基取代的吲哚衍生物;通过C-H活化反应策略,发展了乙酸铜促进的吲哚衍生物的分子内C-H活化/胺化反应,获得了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新型吲哚稠杂环化合物。研究了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8.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地质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在川中高石梯一磨溪地区西侧发现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但对其构造性质、边界特征与展布范围、沉积充填特征、形成时期与演化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多分歧。由于该负向构造带与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该区震旦系—寒武系钻井资料和野外剖面观察,利用27 000 km二维地震资料和最新钻井资料(高石17井),结合该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边界与展布、地层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该裂陷总体呈南北向展布,裂陷东边界陡,相对稳定发育,裂陷西边界缓且不同时期发育位置不同;②震旦纪灯二期末该裂陷表现为近似对称的坳陷形态特征,分布面积为3×10~4 km~2;③灯四期末其又表现为受裂陷东边界断层控制的东陡西缓的断陷形态特征,分布范围达8×10~4 km~2;④该裂陷演化分为震旦纪灯一期一灯二期坳陷雏形形成、灯三期—灯四期裂陷形成发育、早寒武世麦地坪期—筇竹寺期裂陷充填与沉降、早寒武世沧浪铺期—龙王庙期裂陷萎缩与消亡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该裂陷两侧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是该区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9.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属于古岩溶型底水油藏,投产17年来,标定采收率仅为15%,而老区自然递减率已超30%。分析此类油藏剩余油,明确提高采收率途径,是目前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目前地质认识条件下,自主研制了系列可视化缝洞组合物理模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与动静结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形成的力学机制、主要赋存方式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缝洞型油藏当溶孔直径大于4mm时可忽略毛管力的作用,大于此界限的孔、缝中重力分异将起主要作用;明确了主要剩余油的赋存方式是洞顶剩余油、高导流通道屏蔽剩余油、充填多孔介质中残余油及连通不好的盲端油;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为塔河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在构造、沉积储层和烃源岩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石臼坨凸起东段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类型和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石臼坨凸起东段南北两侧的渤中凹陷和秦南凹陷发育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下段三套烃源岩,烃源条件优越,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走向斜坡型坡折、单断式陡坡坡折和沉积缓坡坡折,在东三段和沙一二段沉积了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优质储层,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地层岩性油气藏类型主要为走向斜坡型地层油气藏、深断近岸厚扇型岩性油气藏和三角洲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等三种,渤中、秦南两个富生烃凹陷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基础,东营组巨厚泥岩的稳定分布和沙一二段、东三段优质储层的广泛发育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保障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